呜呼三歌兮歌三发,天翻地覆纲常滚

呜呼三歌兮歌三发,天翻地覆纲常滚

诗句读音
呜呼三歌兮歌三发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平 平 平
拼音: wū hūsān1xī1|4
天翻地覆纲常滚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 仄
拼音: tiān fān dì fùgāng chánggǔn

呜呼三歌兮歌三发,天翻地覆纲常滚释义

【呜呼】亦作“呜乎”。亦作“呜虖”。1.叹词。表示悲伤。《书·五子之歌》:“呜呼曷归,予怀之悲。”宋叶适《厉领卫墓志铭》:“虏既卒叛盟,而君竟坐贬死。呜呼!可哀也已!”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韦素园墓记》:“呜呼,宏才远志,厄于短年。”2.叹词。表示赞美或慨叹。《书·旅獒》:“呜呼!明王慎德,四夷咸宾。”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麟凤在郊藪,河洛出图书。呜虖,何施而臻此与!”颜师古注:“虖读曰呼。呜呼,叹辞也。”唐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呜呼!士穷乃见节义。”《醒世恒言·三孝廉让产立高名》:“弟不争,兄不取。作义庄,赡乡里。

【三】〔古文〕弎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蘇甘切《正韻》蘇監切,颯平聲。《說文》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,次第重之,其數三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《史記·律書》數始於一,終於十,成於三。又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凡兵無過三其身。又《左傳·昭七年》士文伯曰:政不可不愼,務三而已。一擇人,二因民,三從時。又《晉語》民生於三,事之如一。又《周語》人三爲衆,女三爲粲,獸三爲羣。又姓。明三成志。又漢複姓。屈原之後有三閭氏,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,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。又去聲。《韻會》蘇暫切。《論語

【歌】〔古文〕可哥《唐韻》古俄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何切,音柯。《說文》詠也。《徐曰》長引其聲以詠也。《釋名》人聲曰歌。歌者,柯也。以聲吟詠上下,如草木有柯葉也。《揚子·方言》兗冀言歌,聲如柯。《書·舜典》詩言志,歌永言。《正義曰》直言不足以申意,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。《禮·樂記》詩言其志也,歌詠其聲也。《又》歌之爲言也,長言之也。言之不足,故長言之。又曲合樂也。《詩·魏風》我歌且謠。《傳》曲合樂曰歌,徒歌曰謠。《疏》正義曰:謠旣徒歌,則歌不徒矣,故曰曲合樂曰歌。歌謠對文如此,散則歌爲總名,未必合樂也

【兮】《唐韻》胡雞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弦雞切,音奚。《說文》語有所稽也。从丂八,象氣越丂也。《徐曰》爲有稽考,未便言之。言兮則語當駐,駐則氣越丂也。《增韻》歌辭也。又通作猗。《書·秦誓》斷斷猗,大學引作兮。《莊子·大宗師》我猶爲人猗。又與侯通。《史記·樂書》高祖過沛,詩三侯之章。《註》索隱曰:沛詩有三兮,故曰三侯,卽大風歌。《韻會》歐陽氏曰:俗作〈丷下丅〉。

【发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伐切,音髮。《說文》發也。《詩·召南》壹發五豝。《傳》發,矢也。《前漢·匈奴傳》矢四發。《註》射禮三而止,每射四矢,故以十二矢爲一發。師古曰:發,猶今言箭一放兩放也。又《廣韻》起也。《孟子》舜發於畝之中。又舒也,揚也。《易·乾卦》六爻發揮。《疏》發,越也。又《坤卦》發於事業。《疏》宣發也。《左傳·桓二年》聲名以發之。《註》發揚此德也。又《博雅》開也。《書·武成》發鉅橋之粟。《疏》謂開出也。《詩·小雅》明發不寐。《註》謂將旦而光明開發也。又《玉篇》進也,行也。《博雅》去也。

【天翻地覆】发生根本的变化。唐刘商《胡笳十八拍》诗之六:“天翻地覆谁得知,如今正南看北斗。”宋文天祥《立春》诗:“天翻地覆三生劫,岁晚江空万里囚。”柯岩《奇异的书简》三:“在他们人生道路上发生了一个天翻地覆的重大事件。是的,这就是解放。”2.形容秩序大乱。《红楼梦》第二五回:“宝玉一发拿刀弄杖,寻死觅活的,闹的天翻地覆。”李劼人《天魔舞》第十七章:“女的一定会使出各种手段,撒娇撒痴的闹的天翻地覆。”

【纲常】“三纲五常”的简称。封建时代以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为三纲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为五常。宋周密《齐东野语·巴陵本末》:“古今有不可亡之理。理者何?纲常是也。”《宋史·儒林传八·叶味道》:“正纲常以励所学,用忠言以充所学。”《醒世恒言·李玉英狱中讼冤》:“是皆毕命於纲常,流芳於后世也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一○二回:“探春倒将纲常大体的话説的寳玉始而低头不语,后来转悲作喜,似有醒悟之意。”叶圣陶《倪焕之》二十:“被重新估定而贬损了价值的,要算往常号称‘国粹’的纲常礼教了。”

【滚】《集韻》古本切,音袞。大水流貌。或作混渾。又古困切,音腀。滾滾,水流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