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间已得象,象外更生意

无间已得象,象外更生意

诗句读音
象外更生意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
韵脚:去七志
拼音: xiàngwàigēng shēngyì
无间已得象平仄:平 平 仄 平 仄
韵脚:上三十六養
拼音: wú jiànyǐdé|děi|dexiàng

无间已得象,象外更生意释义

【更生】1.新生;重新获得生命。《庄子·达生》:“弃世则无累,无累则正平,正平则与彼更生,更生则几矣。”郭象注:“更生者,日新之谓也。”《史记·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及至秦王,蚕食天下,并吞战国,称号曰皇帝。主海内之政,坏诸侯之城,销其兵,铸以为钟虡,示不復用。元元黎民,得免於战国,逢明天子,人人自以为更生。”唐王梵志《共受虚假身》诗:“死去虽更生,回来尽不记。”清昭槤《啸亭续录·罗中丞》:“上知之,改调江西,公如获更生云。”郑振铎《桂公塘》:“当最后的一骑走过了时,人人都自贺更生。”2.菊花的别名。见晋葛洪《抱朴

【意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於記切《正韻》於戲切,音。志之發也。《禮·大學疏》總包萬慮謂之心,爲情所意念謂之意。《禮運》非意之也。《註》意,心所無慮也。《疏》謂於無形之處,用心思慮也。無慮,卽慮無也。又與抑通。《徐鍇曰》見之於外曰意。意,猶抑也。舍其言,欲出而抑之。《大戴禮》武王問黃帝,顓頊之道存乎,意亦忽不可得見歟。意猶抑。《論語》抑與之歟。《漢石經》作意,抑猶意,古通用也。又《轉注古音》於宜切,音醫。《前漢·韓信傳》意嗚猝嗟。又叶乙力切,音億。《秦之罘刻石文》大矣哉。宇縣之中,承順聖意。羣臣頌功,請刻於石

【无间】亦作“无閒”。1.没有空隙。指极微小处。《老子》:“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无有入无閒,吾是知无为之有益。”《文选·扬雄<解嘲>》:“大者含元气,细者入无间。”李善注:“无间,言至微也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应嘲》:“旷笼天地之外,微入无閒之内。”唐崔璐《览皮先辈盛制因作十韵》:“小言入无间,大言塞空虚。”2.指精微的义理。晋丘道护《道士支昙谛诔》:“研微神锋,妙悟无间;尘之所著,在至斯捐。”3.不断;不分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“不昼夜居于内”汉郑玄注:“无閒昼夜,恆居于内。”《宋书·礼志四》:“太常丞韩賁议

【已】《廣韻》羊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養里切,音以。《玉篇》止也,畢也,訖也。《廣韻》成也。《集韻》卒事之辭。《易·損卦》已事遄往。又《玉篇》退也。《廣韻》去也,棄也。《書·堯典》試可乃已。《論語》三已之。又太也。《廣韻》已,甚也。《孟子》仲尼不爲已甚者。《註》不欲爲已甚,太過也。又《廣韻》過事語辭。《史記·灌夫傳》已然諾。《註》索隱曰:謂已許諾,必使副其前言也。又《類篇》語已也。《增韻》語終辭。《前漢·梅福傳》亦無及已。又踰時曰已而。《史記·高帝紀》已而有娠。又與以通。《荀子·非相篇》人之所以爲人者,何

【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多則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的則切,音德。《說文》行有所得也。《玉篇》獲也。《韻會》凡有求而獲皆曰得。又賦受亦曰得。《易·乾卦》知得而不知喪。《禮·曲禮》臨財毋苟得。《左傳·定九年》凡獲器用曰得,得用焉曰獲。《孟子》求則得之。又貪也。《論語》戒之在得。又《韻會》與人契合曰相得。《王褒·聖主得賢臣頌》聚精會神,相得益章。又得得,唐人方言,猶特地也。《全唐詩話》貫休入蜀,以詩投王建曰:一瓶一鉢垂垂老,千水千山得得來。又叶都木切,音篤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罪莫大於可欲,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