寤寐家山谒告还,锦衣驷马路人观

寤寐家山谒告还,锦衣驷马路人观

诗句读音
寤寐家山谒告还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
拼音: wù mèijiā shānyè gàohuán|hái
锦衣驷马路人观平仄:仄 平 仄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jǐnyīsì mǎlù rénguān|guàn

寤寐家山谒告还,锦衣驷马路人观释义

【寤寐】1.醒与睡。常用以指日夜。《诗·周南·关雎》:“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”毛传:“寤,觉;寐,寝也。”唐钱起《秋夜作》诗:“寤寐怨佳期,美人隔霄汉。”徐迟《火中的凤凰》六:“寤寐求之十年,终于到了手上。一件国宝,归于国家。”2.引申指日夜思念、渴望。宋范仲淹《与省主叶内翰书》:“窃惟皇上念天下之计,至大至重,思得良大夫主之,故寤寐阁下之贤,復有此拜。”元吴师道《吴礼部诗话》:“此韩公所以有是言。愚观翁慨然叔季,寤寐羲皇。”明李东阳《与方石先生书》:“今圣天子方重士风,采舆论,有寤寐英贤之意。”3.睡梦。汉徐干

【家山】乡。唐钱起《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》诗:“莲舟同宿浦,柳岸向家山。”宋梅尧臣《读<汉书·梅子真传>》诗:“旧市越溪阴,家山镜湖畔。”明高明《琵琶记·琴诉荷池》:“十二栏杆,无事閒凭遍。闷来把湘簟展,梦到家山,又被翠竹敲风惊断。”清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之一五二:“踏徧中华窥两戒,无双毕竟是家山。”典

【谒告】请假。宋王谠《唐语林·补遗三》:“沆乃謁告,携即时替沆官。”《宋史·常楙传》:“与庙堂议事不合,以疾竭告。”明归有光《戴素庵先生寿序》:“会予以贡入太学,而先生犹为弟子员。又数年,乃与吾父同謁告而归也。”

【还】《篇海類編》音浮。又音否。俗作還字,非。(還)《唐韻》戸關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胡關切,音環。《說文》復也。《玉篇》反也。《詩·小雅》爾還而入,我心易也。還而不入,否難知也。《註》反也。又《正韻》退也,歸也。《儀禮·鄕飮酒禮》主人答拜還,賔拜辱。《註》還,猶退也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還守豐。又《灌嬰傳》還定三秦。又顧也。《左傳·昭二十年》無所還忌。《註》還,猶顧也。又償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,其事好還。又大還、小還,日至之名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日至于鳥次,是謂小還。至于女紀,是謂大

【锦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飮切,音。《說文》襄色織文也。从帛金聲。《徐曰》襄,雜色也。漢魏郡有縣,能織錦綺,因名襄邑。《釋名》錦,金也。作之用功重,其價如金,故字从金帛。《詩·衞風》衣錦褧衣。《傳》錦,文衣也。《左傳·襄三十一年》子有美錦,不使人學製焉。《拾遺記》員嶠山有冰蠶,霜覆之,然後成繭。其色五采,後代效之,染五色絲,織以爲錦。又《五代史·吳越世家》臨安有大樹,錢鏐幼時戲於此,及貴歸,衣以錦,號其樹曰衣錦將軍。又《南窗紀談》中散大夫,舊說謂之十樣錦。受命之初,不俟恩赦,便許封贈父母,一也。妻

【驷马】1.指驾一车之四马。《老子》:“虽有拱璧,以先駟马,不如坐进此道。”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其夫为相御,拥大盖,策駟马,意气扬扬,甚自得也。”宋王安中《次韵和彭少逸送晁以道》:“轻车驾駟马,邂逅王良造。”鲁迅《两地书·致许广平十九》:“但如到星期二夜为止并无痛哭流涕之抗议,即以默认论,虽驷马也难于追回了。”2.指显贵者所乘的驾四匹马的高车。表示地位显赫。唐许浑《将赴京师留题孙处士山居》诗之一:“应学相如志,终须駟马回。”宋苏舜钦《韩忠宪公挽词》之一:“他年还駟马,餘德在高门。”明高启《东门行》:“仗剑当远去

【路人】上的行人。《尹文子·大道上》:“楚人担山雉者,路人问:‘何鸟也?’担雉者欺之曰:‘凤凰也。’”宋苏轼《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上马上赋诗一篇寄之》:“路人行歌居人乐,僮僕怪我苦悽惻。”茅盾《虹》七:“路人的指目,愁雾样的谣诼。”2.喻指彼此无关的人。汉应劭《风俗通·愆礼·公车徵士豫章徐孺子》:“子琰宿有善名,在礼无违,儻见微闕,教诲可乎!如何儵忽,甚於路人?”晋陶潜《赠长沙公》诗序:“昭穆既远,以为路人。”曹禺《北京人》第一幕:“而曾霆和他的妻就一直是形同路人,十天半月说不上一句话。”古代少

【观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玩切,官去聲。《說文》諦視也。《韻會》所觀也,示也。《易·觀卦》大觀在上,順而巽,中正以觀天下。《朱註》觀者,有以中正示人而爲人所仰也。《書·益稷》予欲觀古人之象。《傳》欲觀示法象之服制。觀,舊音官,陸音工喚切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氏爲量。嘉量旣成,以觀四國。《註》以觀示四方,使放象之。《前漢·宣帝紀》觀以珍寶。《師古曰》觀,示也。又容觀,容貌儀觀也。《禮·玉藻》旣服習容觀玉聲乃出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多也。《詩·周頌》奄觀銍艾。《箋》奄,久。觀,多也。一音官。又《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