吾惽紫气难瞻瞩,未暇攀迎柱下聃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吾惽紫气难瞻瞩 | 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: wú|yùzǐ qìnán|nàn|nuózhān zhǔ |
未暇攀迎柱下聃 | 平仄: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:下平二十三談 拼音: wèixiápānyíngzhù xiàdān |
吾惽紫气难瞻瞩,未暇攀迎柱下聃释义
【吾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五乎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訛胡切,音梧。《說文》我自稱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吾,我也。《左傳·桓六年》我張吾三軍,而被吾甲兵。《楚辭·九章註》朱子曰:此篇多以余吾稱,詳其文意,余平而吾倨也。又《廣韻》御也。執金吾,官名。《前漢·百官公卿表》中尉,秦官,武帝太初元年,更名執金吾。《註》師古曰:金吾,鳥名也,主辟不祥。天子出行,職主先導,以禦非常,故執此鳥之象以名官。又《後漢·百官志》執金吾掌宮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,月三繞行宮外,及主兵器。吾猶禦也。《註》應劭曰:執金革,以禦非常。又《集韻》棒名
【紫气】1.紫色云气。古代以为祥瑞之气。附会为帝王、圣贤等出现的预兆。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“莫知其所终”司马贞索隐引汉刘向《列仙传》:“老子西游,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,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。”《南史·后妃传下·梁武帝丁贵嫔》:“贵嬪生於樊城,初产有神光之异,紫气满室。”明梁辰鱼《浣纱记·治定》:“烟霞高捧,看鬱鬱稽山紫气浓。喜逢一统,车书尽同。”2.旧时以为宝物的光气。《晋书·张华传》:“初,吴之未灭也,斗牛之间常有紫气……华曰:‘是何祥也?’焕曰:‘寳剑之精,上彻於天耳。’”唐白居易《李都尉古剑》诗:“白光
【难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韻會》那干切《集韻》那肝切,音。《說文》鳥也。本作。又《玉篇》不易之稱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惟帝其難之。《咸有一德》其難其愼。又珠名。《曹植·美人行》珊瑚閒木難。《註》《南越志》曰:木難,金翅鳥沫所成碧色珠也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南北朝難從党。見《姓苑》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囊何切《正韻》奴何切。同儺。《集韻》難,卻除凶惡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占夢》遂令始難歐疫。《夏官·方相氏》率百隸而時難,以索室驅疫。《禮·月令》季春,命國難。《又》季冬命有司大難。又《詩·小雅》其葉有難。《傳》難然盛貌。《釋文》乃
【瞻瞩】;注视;看视。《乐府诗集·清商曲辞一·子夜歌之一》:“落日出前门,瞻瞩见子度。”宋江休复《江邻几杂志》卷二:“孙奭尚书侍经筵,上或左右瞻瞩,或足敲踏牀,则拱立不讲。以此奭每读书,则体貌益庄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齐天大圣》:“褐衣人曰:‘有一佳境,暂往瞻瞩,亦足破闷。’”苏曼殊《非梦记》:“生瞥见一青衣,面容动静,酷似芸香,殷勤瞻瞩,问其名居,不告。”2.指眼光。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:“王子猷诣谢万,林公先在座,瞻瞩甚高。”
【未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無沸切,音味。《說文》未,味也。六月,百果滋味已具,五行木老於未,象木重枝葉之形。《爾雅·釋天》太歲在未曰協洽。《禮·月令註》季夏者,斗建未之辰也。又《前漢·律歷志》昧薆於未。《釋名》未,昧也。日中則昃,向幽昧也。又《玉篇》未猶不也,未有不,卽有也。又未央,複姓。見《李淳風·乙巳占》。
【暇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胡駕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亥駕切,音夏。《說文》閑也。《書·酒誥》不敢自暇自逸。《傳》不敢自寬暇自逸豫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,周鄭之閒謂之暇。《註》暇音賈。又與假同。《王粲·登樓賦》聊暇日以銷憂。《註》暇,古雅反。或作假。又《韻補》叶後五切。《詩·小雅》迨我暇矣,飮此湑矣。《毛詩·古音考》暇音甫。又叶胡故切。《張衡·東京賦》因秦宮室,據其府庫。作洛之制,我則未暇。
【攀】《唐韻》普班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披班切,盼平聲。引也。《晉語》攀輦卽利而舍。又自下援上也。《莊子·馬蹄篇》鳥鵲之巢,可攀援而闚。《崔駰·達旨》攀台階闚紫闥。或作扳。亦作。
【迎】《唐韻》語京切《集韻》魚京切《韻會》疑京切,音。《說文》逢也。《增韻》逆也,迓也。《揚子·方言》自關而東曰逆,自關而西曰迎。《淮南子·覽訓》不將不迎。《註》將,送也。迎,接也。不隨物而往,不先物而動也。又逆數也。《史記·五帝紀》迎日推策。《註》逆數之也。日月朔望,未來而推之,故曰迎日。又《廣韻》魚敬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魚慶切,去聲。《正韻》凡物來而接之則平聲,物未來而往迓之則去聲。《詩·大雅》親迎于渭。又叶吾郞切,音昂。《史記·龜筴傳》理達于理,文相錯迎。使工占之,所言盡當。又叶元具切,音遇。《屈原
【柱下】1.相传老子曾为周柱下史,后以“柱下”为老子或老子《道德经》的代称。《后汉书·王充王符等传论》:“贵清静者,以席上为腐议;束名实者,以柱下为诞辞。”李贤注:“柱下,老子也。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时序》:“诗必柱下之旨归,赋乃漆园之义疏。”宋辛弃疾《水调歌头》词:“莫怪新来白髮,恐是当年柱下,《道德》五千言。”清龚自珍《邵子显校刊<娄东杂著>序》:“此事成,可以傲嬴刘,媲柱下,储以俟后圣。”2.周秦置柱下史,后因以为御史的代称。《汉书·张苍传》:“﹝张苍﹞秦时为御史,主柱下方书。”颜师古注:“柱下,居殿柱
【聃】《正字通》俗耼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