吾生如寄耳,宁独为此别

吾生如寄耳,宁独为此别

诗句读音
吾生如寄耳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
韵脚:上六止
拼音: wú shēngrú jìěr
宁独为此别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
韵脚:入十七薛
拼音: 2|4|4dúwèi cǐbié|biè

吾生如寄耳,宁独为此别释义

【吾生】谓己之生命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,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。”晋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善万物之得时,感吾生之行休。”清陈维崧《唐多令·重九后食蟹半醉作》词:“半醉睨吴钩,吾生行且休。”2.对同辈或卑幼者的敬爱之称。晋陆机《赠潘岳》诗:“僉曰吾生,明德惟允。”南朝宋谢瞻《答灵运》诗:“牵率詶嘉藻,长揖愧吾生。”汉

【如寄】好像暂时寄居。比喻时间短促。《古诗十九首·驱车上东门》:“人生忽如寄,寿无金石固。”三国魏曹丕《善哉行》:“人生如寄,多忧何为。”

【耳】《唐韻》而止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忍止切,音洱。《說文》主聽也。《易·說卦》坎爲耳。《管子·水地篇》腎發爲耳。《淮南子·精神訓》肝主耳。《白虎通》耳者,腎之也。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。《史記·六國表》此與以耳食何異。《註》耳食,不能知味也。又凡物象耳形者,皆曰耳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有雉登鼎耳。《後漢·五行志》延熹中,京都幘顏短耳長。又《韻會》助語辭。《論語》女得人焉耳乎。《禮·祭統》夫銘者,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。又《正韻》語決辭。《史記·高祖紀》與父老約法三章耳。又《詩·魯頌》六轡耳耳。《傳》耳耳然至盛

【宁】《唐韻》直呂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展呂切,音佇。《爾雅·釋宮》門屛之閒謂之宁。《禮·曲禮》天子當宁而立。《註》門內屛外,人君視朝所宁立處。又《集韻》通作著。《詩·齊風》俟我于宁乎而。今作著。又《廣韻》直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如切,音除。義同。又《說文》宁辨積物也。象上隆四周之形。○按積物,與《爾雅》正意相背。《韻會》六麌分註。漢典考證:〔《說文》宁辦積物也。〕 謹照原文辦改辨。 考證:〔《說文》宁辦積物也。〕 謹照原文辦改辨。

【独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谷切《正韻》杜谷切,音犢。《說文》犬相得而。从犬蜀聲。羊爲羣,犬爲獨也。又獸名。《埤雅》顏從曰:獨一叫而猨散,鼉一鳴而龜伏。或曰鼉鳴夜,獨叫曉。獨,猨類也。似猨而大,食猨。今俗謂之獨猨。蓋猨性羣,獨性特,猨鳴三,獨叫一,是以謂之獨也。又獨,獸名。詳前字註。又《廣韻》單獨。《詩·小雅》哀此惸獨。《傳》獨,單也。《又》念我獨兮。《爾雅·釋山》獨者蜀。《疏》蟲之孤獨者名蜀,是以山之孤獨者亦名曰蜀也。《揚子·方言》一蜀也。南楚謂之獨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經》獨山,多金玉美石。又《廣韻》複姓有獨

【为此】;因为这个。汉王粲《咏史诗》:“人生各有志,终不为此移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三五回:“又怕你一时被人攛掇,落草去了,做个不忠不孝的人,为此急急寄书去,唤你归家。”茅盾《子夜》七:“他想到今天在此地所以碰不到熟人,也许原因就是为此。”汉

【别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方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筆別切《正韻》必列切,鞭入聲。《說文》分解也。《玉篇》分別也。《增韻》辨也。《禮·曲禮》日月以告君,以厚其別也。《爾雅·釋山》小山別大山,鮮。《疏》謂小山與大山不相連屬者名鮮。《淮南子·齊俗訓》宰庖之切割分別也。《晉·仲長敖覈性賦》同稟氣質,無有區別。又傅別,謂券書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小宰》八成,聽稱責以傳別。《註》鄭曰:爲大手書於一札,中字別之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皮列切《正韻》避列切,便入聲。《玉篇》離也。《增韻》解也,訣也。《江淹·別賦》黯然銷者,惟別而已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