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十哀弦顿晓声,骈首低昂泣珠露

五十哀弦顿晓声,骈首低昂泣珠露

诗句读音
五十哀弦顿晓声平仄:仄 平 平 平 平 仄 平
拼音: wǔshíāi xián4xiǎoshēng
骈首低昂泣珠露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平 仄
韵脚:去十一暮
拼音: pián shǒudī ángqì zhūlù|lòu

五十哀弦顿晓声,骈首低昂泣珠露释义

【十】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是執切《集韻》寔入切《正韻》寔執切,音拾。《說文》十,數之具也。一爲東西,丨爲南北,則四方中央具矣。易,數生于一,成于十。《易·繫辭》天九地十。《前漢·韓安國傳》利不十者,不易業。又通作什。《孟子》或相什百。《前漢·谷永傳》天所不饗,什倍於前。《枚乗傳》此其與秦地相什,而功相百。又《韻會》令官文書借作拾。又《陸游老學菴筆記》轉平聲,可讀爲諶。白樂天詩:綠浪東西南北路,紅欄三百九十橋。宋文安公宮詞:三十六所春宮館,一一香風送管絃。鼂以道詩:煩君一日殷勤意,示我十年感遇詩。

【哀弦】絃”。1.悲凉的弦乐声。三国魏曹丕《善哉行》:“哀弦微妙,清气含芳。”唐杜甫《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》诗:“哀絃绕白雪,未与俗人操。”宋张先《惜双双·溪桥寄意》词:“断梦归云经日去,无计使哀絃寄语。”郑振铎《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》:“﹝有良心的作家们﹞不由得不同情屈原……而发出同样的哀弦促节的歌声来。”2.喻指可怜的妻子。林纾《祭高梧州文》:“君出逾年,我搆家难,大丧甫除,哀絃中断。”

【晓】《唐韻》呼皛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馨鳥切,囂上聲。《說文》明也。《玉篇》曙也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知也。《史記·西南夷傳》指曉南越。又《前漢·元后傳》末曉大將軍。《註》曉,猶白也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遇也。又嬴也。又《博雅》說也。又快也。又《玉篇》慧也。

【声】《字彙》同。《正字通》俗聲字。(聲)〔古文〕殸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書盈切《正韻》書征切,聖平聲。《說文》音也。《書·舜典》詩言志,歌永言,聲依永,律和聲。《傳》聲謂五聲,宮商角徵羽也。《禮·月令》仲夏之月,止聲色。《註》聲謂樂也。又凡響曰聲。《張載·正蒙》聲者,形氣相軋而成。兩氣者,谷響雷聲之類。兩形者,桴鼓叩擊之類。形軋氣,羽扇敲矢之類。氣軋形,人聲笙簧之類。皆物感之良能,人習而不察耳。《韻會》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。又聲敎。《書·禹貢》東漸于海,西被于流沙,朔南曁聲敎,訖于四海。《左傳·文六年》樹之風

【骈首】着头,并排。唐韩愈《叉鱼招张功曹》诗:“交头疑凑饵,駢首类同条。”宋欧阳修《<归田录>序》:“当其惊风骇浪,卒然起於不测之渊,而蛟鱷黿鼉之怪,方駢首而闯伺,乃措身其间,以蹈必死之祸。”明宋濂《礲硿子碣》:“大疫起,比舍駢首卧,婣戚畏懦莫敢顾。”郭沫若《东风集·颂湛江》:“起重龙门駢首立,会看日夕走雷霆。”2.指两个头相连。《宋史·五行志二下》:“嘉定九年,信州玉山县,羊生駢首。”3.“駢首就戮”的省称。清黄生《义府·流放窜殛》:“且使鯀果駢首,其子孙决不敢以之配天于南郊。”梁启超《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》

【低昂】降。《楚辞·远游》:“服偃蹇以低昂兮,驂连蜷以骄驁。”宋苏轼《同秦仲二子雨中游宝山》诗:“立鹊低昂烟雨里,行人出没树林间。”郭沫若《凤凰涅槃》诗:“啊啊!哀哀的凤凰!凤起舞,低昂!凤唱歌,悲壮!”2.高低,高下。元无名氏《马陵道》第一折:“恰纔二将争雄在战场,都一般的神机妙策没低昂。”清李渔《闲情偶寄·词曲》:“作者处此,但能布置得宜,安顿极妥,便是千幸万幸之事,尚能计其词品之低昂,文情之工拙乎?”章炳麟《文学说例》:“若夫华质之分,贞滥之辨,斯于散句,故无低昂。”3.指争高下。明宋濂《龙渊义塾记》:“毋

【泣珠】指神话传说中鲛人流泪成珠。亦指鲛人流泪所成之珠。旧题汉郭宪《洞冥记》卷二:“﹝吠勒国人﹞乘象入海底取宝,宿於鮫人之舍,得泪珠,则鮫所泣之珠也,亦曰泣珠。”晋张华《博物志》卷九:“南海外有鮫人,水居如鱼,不废织绩,其眼能泣珠。从水出,寓人家,积日卖綃。将去,从主人索一器,泣而成珠满盘,以与主人。”后用为蛮夷之民受恩施报之典实。唐王维《送李判官赴东江》诗:“遥知辨璧吏,恩到泣珠人。”明王世贞《送刘比部恤刑云贵》诗:“泣珠恩自远,祝网面仍开。”

【露】《唐韻》洛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魯故切,音路。《說文》潤澤也。从雨路聲。《玉篇》天之津液,下所潤萬物也。《釋名》露,慮也。覆慮物也。《大戴禮》陽氣勝,則散爲雨露。《五經通義》和氣津凝爲露。《蔡邕·月令》露者,隂之液也。《白虎通》露者,霜之始。《禮·月令》孟秋,白露降。《詩·召南》厭浥行露。《箋》厭浥然濕,道中始有露,謂二月中嫁娶時也。又《小雅》英英白雲,露彼菅茅。《屈原·離騷》朝飮木蘭之墜露。《前漢·鼂錯傳》覆露萬民。《註》如淳曰:覆,也。露,膏澤也。《春秋緯》武露布,文露沉。《註》甘露降其國,布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