勿恃事理直,抗论多慷慨
勿恃事理直,抗论多慷慨释义
【勿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文拂切,音物。《說文》勿,州里所建旗。象其柄,有三游,雜帛幅半異,所以趣民,故遽稱勿勿。《集韻》或作。又通作物。《周禮·春官·司常》九旗雜帛爲物。又《玉篇》非也。《廣韻》無也。《增韻》毋也。《韻會》莫也。《通志》勿,州里之旗也。而爲勿不之勿,借同音,不借義。《論語》非禮勿視。《朱註》勿者,禁止之辭。又《韻會》愨愛貌。《禮·祭義》勿勿諸其欲其饗之也。《註》猶勉勉也。又《六書正譌》事物之物,本只此字,後人加牛以別之。又《顏氏家訓篇》書翰稱勿勿,不知所由。或妄言此匆匆之殘缺者。及
【恃】《唐韻》時止切《五音集韻》丞矢切,音市。《說文》賴也。从心寺聲。《廣韻》依也。《詩·小雅》無母何恃。又《集韻》丈里切,音峙。心不明也。又《玉篇》《廣韻》《集韻》時史切,音侍。《集韻》仗也。 或作。
【事理】1.事物的道理。《管子·版法解》:“慎观终始,审察事理。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杂文》:“仲宣《七释》,致辨於事理。”清恽敬《答蒋松如书》:“谓敬不屑为足下作序,则甚非事理也。”鲁迅《坟·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》:“凡有所说所写,只是就平日见闻的事理里面,取了一点心以为然的道理。”2.事情,事项。宋司马光《乞不贷故鬭杀札子》:“张志松只为张小六寃执呪駡,事理至轻,遂殴本人致死,并是鬭杀,於情理皆无可悯。”《宣和遗事》后集:“前日已曾遣人将到北国皇帝圣旨,所议事理,如何更无一言相报?”
【直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除力切《集韻》逐力切,音値。《說文》正見也。《博雅》正也。《玉篇》不曲也。《易·坤卦》直其正也。《書·洪範》王道正直。又準當也。《禮·投壺》馬各直其算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以白鹿皮爲皮幣,直四十萬。又《增韻》當也。《儀禮·士冠禮》主人立于阼階下,直東序西面。《疏》謂當堂上東序牆也。又伸也。《孟子》枉尺而直尋。又《玉篇》侍也。《晉書·羊祜傳》悉統宿衞,入直殿中。又順也。《詩·鄭風》洵直且侯。又猶宜也。《詩·魏風》爰得我直。又猶但也。《孟子》直不百步耳。又猶故也。《史記·留侯世家》張良嘗遊下邳,圯
【抗论】。汉赵壹《报皇甫规书》:“高可敷翫坟典,起发圣意;下则抗论当世,消弭时灾。”《陈书·孙瑒传》:“时兴皇寺朗法师该通释典,瑒每造讲筵,时有抗论,法侣莫不倾心。”2.大声争论。唐无名氏《玉泉子》:“淮南节度使王播,以钱十万贯赂遗恩倖,諫议大夫独孤朗、张仲方……等十人,前一日诣延英抗论其事。”宋王巩《闻见近录》:“既至,文忠抗论不屈。”3.相对晤谈。清刘大櫆《程易田诗序》:“或抗论今时之务,注念生人之欣戚,慨然太息,相对而歌。”4.谓在言论上相抗衡。《晋书·孙盛传》:“于时殷浩擅名一时,与抗论者,惟盛而已。”5
【多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正韻》得何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當何切,朵平聲。《爾雅·釋詁》衆也。《詩·小雅》謀夫孔多。《增韻》不少也。《易·謙卦象傳》君子以裒多益寡。《禮·表記》取數多者,仁也。又勝也。《禮·檀弓》曾子曰:多矣乎予出祖者。《註》曾子聞子游喪事有進無退之言,以爲勝于已之所說出祖也。《史記·高帝紀》臣之業所就,孰與仲多。又刻求也。《左傳·僖七年》後之人將求多于汝,汝必不免。又稱美也。《前漢·袁盎傳》諸公聞之皆多盎。《後漢·馮異傳》諸將皆言願屬大樹將軍,帝以此多之。又戰功曰多,見《周禮·夏官·司勲》。又荒俗呼
【慷慨】1.情绪激昂。《文选·司马相如<长门赋>》:“贯歷览其中操兮,意慷慨而自卬。”李善注引如淳曰:“激厉抗扬之意也。”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士衡长七尺餘,声作钟声,言多慷慨。”清王猷定《梁烈妇传》:“材伏哭叩头,举火,烈妇死,三十餘人从死,其慷慨赴义如此!”2.性格豪爽。《后汉书·齐武王縯传》:“性刚毅,慷慨有大节。”《京本通俗小说·冯玉梅团圆》:“我徐信也是个慷慨丈夫,有话不妨尽言。”3.感叹。《古诗十九首·西北有高楼》:“一弹再三叹,慷慨有餘哀。”《文选·陆机<门有车马客行>》:“慷慨惟平生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