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心学隐沦,此去向吴津
无心学隐沦,此去向吴津释义
【无心】1.犹无意,没有打算。《东观汉记·寇恂传》:“皇甫文,峻之腹心,其所计事者也,今来不屈,无心降耳。”晋陶潜《归去来辞》:“云无心以出岫,鸟倦飞而知还。”唐杜甫《畏人》诗:“门逕从榛草,无心走马蹄。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一:“必是无心卖他,奚落小肆罢了。”周而复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一部十三:“﹝朱延年﹞也不知道是徐总经理无心说出的,他就随随便便唔了一声。”2.没有成见。宋周煇《清波别志》卷上:“朕以无心处之,无心则明,无心则不偏,无心则不私。”3.佛教语。指解脱邪念的真心。唐修雅《闻诵<法华经>歌》:“我亦当年学
【学】《唐韻》胡覺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轄覺切,音鷽。《說文》覺悟也,本作斆,篆作學。《增韻》受敎傳業曰學。朱子曰:學之爲言效也。《詩·周頌》日就月將,學有緝熙于光明。《書·說命》王人求多聞,時惟建事。學于古訓,乃有獲。《禮·學記》君子之於學也,藏焉,修焉,息焉,游焉,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,樂其友而信其道。又學校,庠序總名。《禮·王制》天子命之敎,然後爲學。小學在公宮南之左,大學在郊,天子曰辟雍,諸侯曰頖宮。又姓。見《姓苑》。又叶許旣切,音戲。《前漢·匡張孔馬敘傳》樂安裒裒,古之文學。叶下司,司音細。又叶後
【隐沦】1.神人等级之一。泛指神仙。《文选·郭璞<江赋>》:“纳隐沦之列真,挺异人乎精魄。”李善注引汉桓谭《新论》:“天下神人五:一曰神仙,二曰隐沦,三曰使鬼物,四曰先知,五曰铸凝。”南朝宋颜延之《五君咏·嵇中散》:“立俗迕流议,寻山洽隐沦。”南朝齐谢朓《游敬亭山》诗:“隐沦既已託,灵异居然栖。”2.隐居。南朝宋谢灵运《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》诗:“既枉隐沦客,亦栖肥遯贤。”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穀水》:“﹝孙登﹞思欲遯跡林乡,隐沦忘死。”郁达夫《秋夜怀人》诗之六:“晚年好静南乡住,仙寿溶溶乐隐沦。”3.指隐者。唐杜
【此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雌氏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淺氏切,音佌。《說文》止也。从止从匕。匕,相比次也。《徐曰》匕,近也。近在此也。《爾雅·釋詁疏》此者,彼之對。《詩·周頌》在彼無惡,在此無斁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去彼取此。又《六書故》此猶兹也,斯也。《大學》此謂知本。
【去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丘據切,墟去聲。《說文》人相違也。《廣韻》離也。《增韻》來去,離去,去就之去。《玉篇》行也。《史記·莊助傳》汲黯招之不來,麾之不去。又棄也。《後漢·申屠剛傳》愚聞人所歸者,天所與。人所畔者,天所去也。又《唐韻》羌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口舉切《正韻》丘舉切,墟上聲。《集韻》徹也。又藏也。《前漢·蘇武傳》掘野鼠,去草實而食之。《註》去,收藏也。又《集韻》或作弆。《前漢·遵傳》遵善書,與人尺牘,皆藏弆以爲榮。《註》弆,亦藏也。又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丘於切,音墟。疾走。《正字通》同驅。《詩·小雅
【吴】俗吳字。《吳志·薛綜傳》無口爲天,有口爲吴。《正字通》此借字形爲諧語,非吴字本義。《正韻》吳字註亦作吴,非。(吳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午胡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訛胡切,音吾。國名。《史記·吳太伯世家》太伯之奔荆蠻,自號句吳。《註》宋衷曰:句吳,太伯始所居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會稽郡秦置,高帝六年爲荆國,十二年,更名吳。 亦縣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會稽郡吳縣。又《說文》郡也。《後漢·郡國志》吳郡,順帝分會稽置。《韻會》吳郡、吳興、丹陽爲三吳。《正字通》水經以吳興、吳郡、會稽爲三吳。指掌圖以蘇、常、湖爲三吳,其
【津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將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資辛切,音蓁。《說文》渡也。《書·泰誓》大會于孟津。《正義》孟是地名,津是渡處。又潤也。《周禮·地官》辨五地之物生,二曰川澤,其民黑而津。又星次名。《爾雅·釋天》析木謂之津。又星名。《甘氏星經》天津九,星在虛北河中,主津瀆,津梁。又河津。《辛氏三秦記》河津,一名龍門,魚不能上,上則爲龍。又楚地名。《左傳·莊十九年》巴人伐楚,楚子大敗于津。又觀津,縣名。《輿地廣記》本趙地,漢爲縣,屬信都郡。又濟渡後學之意。《劉勰·新論·崇學篇》道象之妙,非言不津。津言之妙,非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