悟言缁衣子,萧洒中林行

悟言缁衣子,萧洒中林行

诗句读音
萧洒中林行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
韵脚:下平十一唐
拼音: xiāo sǎzhōng línháng|xíng
悟言缁衣子平仄:仄 平 平 平 仄
韵脚:上六止
拼音: wù yánzī yīzǐ

悟言缁衣子,萧洒中林行释义

【萧洒】”。亦作“萧洒”。1.清高脱俗;不拘束。南朝齐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:“耿介拔俗之标,萧洒出尘之想。”唐杜甫《饮中八仙歌》:“宗之萧洒美少年,举觴白眼望青天。”宋曾巩《芍药厅》诗:“何如萧洒山城守,浅酌清吟济水边。”2.清丽;爽朗。唐韦应物《善福寺阁》诗:“晴明一登望,萧洒此幽襟。”唐杜甫《玉华宫》诗:“万籟真笙竽,秋色正萧洒。”宋曾巩《江上怀介甫》诗:“江上信清华,风月亦萧洒。”3.冷落;僻静。宋陈鹄《耆旧续闻》卷三:“晁无咎閒居济州金乡,葺东皋归去来园,楼观堂亭,位置极萧洒,尽用陶语名目之。”元耶律楚材《

【中林】林野。《诗·周南·兔罝》:“肃肃兔罝,施于中林。”毛传:“中林,林中。”马瑞辰通释:“《尔雅》:‘牧外谓之野,野外谓之林。’中林犹云中野。”三国蜀诸葛亮《宅铭》:“迹逸中林,神凝巖端。”唐白居易《及第后忆旧山》诗:“偶献《子虚》登上席,却吟《招隐》忆中林。”明宋登春《秋日野望》诗:“听鸟中林性,看云故国心。”

【行】《唐韻》戸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何庚切,音蘅。《說文》人之步趨也。《類篇》从彳从亍。《韻會》从彳,左步。从亍,右步也。左右步俱舉,而後爲行者也。《爾雅·釋宮》堂上謂之行,堂下謂之步。《釋名》行,伉也,伉足而前也。又《廣韻》適也,往也,去也。又《增韻》路也。《禮·月令》孟冬,其祀行。《註》行,在廟門外之西,爲軷壤,高二寸,廣五寸,輪四尺,設主軷上。又道也。《晉語》下有直言,臣之行也。又五行。《書·洪範》我聞在昔,鯀陻洪水,汨其五行。《韻會》五行,運于天地閒,未嘗停息,故名。又行人,官名。《廣韻》周有大

【悟言】谈。悟,通“晤”。《文选·谢惠连<泛湖归出楼中翫月>诗》:“悟言不知罢,从夕至清朝。”李善注:“《毛诗》:‘彼美淑姬,可与晤言。’郑玄曰:‘晤,对也。’悟与晤同。”

【缁衣】1.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。《诗·郑风·缁衣》:“緇衣之宜兮,敝予又改为兮。”毛传:“緇,黑也,卿士听朝之正服也。”2.泛指黑色衣服。《列子·说符》:“天雨,解素衣,衣緇衣而反。”鲁迅《南腔北调集·为了忘却的记念》:“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,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,凑成了这样的几句……吟罢低眉无写处,月光如水照缁衣。”3.《诗·郑风》篇名。《诗序》谓系赞美郑武公父子之诗;一说为赞美武公好贤之诗。《礼记·缁衣》:“子曰:‘好贤如《緇衣》,恶恶如《巷伯》。’”郑玄注:“《緇衣》《巷伯》皆《诗》篇名也……此衣緇

【子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卽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祖似切,音梓。《說文》十一月陽氣動,萬物滋入,以爲稱。《徐鍇曰》十一月夜半,陽氣所起。人承陽,故以爲稱。又《廣韻》息也。《增韻》嗣也。《易·序卦傳》有男女,然後有夫婦。有夫婦,然後有父子。《白虎通》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。天子之子曰元子。《書·顧命》用敬保元子釗。又《儀禮·喪服》諸侯之子稱公子。又凡適長子曰冢子,卽宗子也。其適夫人之次子,或衆妾之子,曰別子,亦曰支子。《禮·曲禮》支子不祭,祭必告於宗子。又男子之通稱。《顏師古曰》子者,人之嘉稱,故凡成德,謂之君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