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登浔阳楼,次读琵琶诗

先登浔阳楼,次读琵琶诗

诗句读音
次读琵琶诗平仄:仄 仄 平 平
拼音: cìdú|dòupí páshī
先登浔阳楼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
拼音: xiān dēngxún yáng lóu

先登浔阳楼,次读琵琶诗释义

【次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七四切,音佽。《說文》不前不精也。《徐曰》不前是次於上也,不精是其次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畫繢之事,靑與白相次也,赤與黑相次也。《左傳·襄二十四年》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。又師止曰次。《左傳·莊三年》凡師一宿爲舍,再宿爲信,過信爲次。《書·泰誓》戊午,王次于河朔。又位次。《周禮·春官》大史祭之日,執書以次位常。《疏》謂執行祭祀之書,各居所掌位次也。《左傳·襄二十三年》敬共朝夕,恪居官次。又次舍。《周禮·天官》宮正,以時比宮中之官府、次舍之衆寡。《鄭註》

【读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谷切《正韻》杜谷切,音獨。《說文》誦書也。《徐鍇曰》讀猶瀆也。若四瀆之引水也。《詩·鄘風》中冓之言,不可讀也。《毛傳》抽也。《鄭箋》抽猶出也。《朱傳》誦言也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冬讀書,典書者詔之。又樂名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司樂疏》《孝經緯》云:祝融之樂曰《屬讀》。又曲名。《唐書·禮樂志》《讀曲》,宋人爲彭城王義康作也。又官名。《唐書·百官志》集賢殿書院有侍讀學士,掌承旨撰集文章,校理經籍。又姓,見《姓苑》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大透切,音豆。義同。《周禮·天官·宮正註》鄭司農讀火絕之。《

【琵琶】乐器。初名批把,见《释名·释乐器》。此类乐器原流行于波斯、阿拉伯等地,汉代传入我国。后经改造,圆体修颈,有四弦、十二柱,俗称“秦汉子”。一说,我国秦末,百姓苦长城之役,弦鼗而鼓之,琵琶即始于此。(见晋傅玄《〈琵琶赋〉序》。)南北朝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我国,四弦,腹呈半梨形,颈上有四柱,横抱怀中,用拨子弹奏,即现今琵琶的前身。唐宋以来经不断改进,柱位逐渐增多,改横抱为竖抱,废拨子,改用手指弹奏。现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,通常称四相十三品,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;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,技法丰富,成为重要的民族独奏乐

【先登】先于众人而登。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潁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。”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明日且攻亭,有能先登者,仕之国大夫,赐之上田上宅。”《汉书·郦商传》:“从攻长社,先登,赐爵封信成君。”唐陈子昂《为建安王答王尚书送生口书》:“在此诸军,实增募勇,既壮尚书之节,又美先登之功。”《明史·戚继光传》:“继光先登,左右军继之。”2.指先锋。《后汉书·段熲传》:“追讨南度河,使军吏田晏、夏育募先登。”《三国志·吴志·丁奉传》:“秦为先登,屯於黎浆,力战有功,拜左将军。”唐韩愈《送侯参谋赴河中幕》诗:“犹思

【浔阳楼】古楼名。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。唐韦应物《登郡楼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》诗:“始罢永阳守,復卧潯阳楼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三九回:“我在鄆城县时,只听得説江州好座潯阳楼,原来却在这里。”《古今小说·汪信之一死救全家》:“多时不曾上潯阳楼,今日何不去一看?”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