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灯答帝力,笞笠悬车头

香灯答帝力,笞笠悬车头

诗句读音
笞笠悬车头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
拼音: chīlìxuán chētóu
香灯答帝力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
拼音: xiāng dēng2|1dì lì

香灯答帝力,笞笠悬车头释义

【笞】《廣韻》丑之切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抽之切,音痴。捶擊也。《前漢·法志》景帝六年詔曰:笞者,所以敎之也。其定箠令。丞相劉舍請笞者,捶長五尺,其本大一寸,其竹之末薄半寸,皆平其節。當笞者笞臋,毋得更人。《註》如淳曰:然則先時笞背也。師古曰:毋更人,謂行笞者不更易人也。《唐書·法志》斷獄之有五,一曰笞。笞之爲言恥也,凡過之小者,捶撻以恥之。漢用竹,後世更以楚。《書》曰扑作敎是也。太宗甞覽《明堂針灸圖》,見人之五臟皆近背,詔罪人無得鞭背。《荀子·正論篇》捶、笞臏脚。《註》捶笞皆杖擊也。

【笠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力入切,音力。《篇海》簦、笠,以竹爲之。無柄曰笠,有柄曰簦。《詩·小雅》何蓑何笠。《傳》笠所以禦暑。《左傳註》兵車無蓋,籩人執笠依轂而立,以禦寒暑,名曰笠轂。又地名。《左傳·哀十六年》越子伐吳,吳子禦之笠澤,夾水而陳。《水經注》笠澤在吳南松江左右。

【悬车】形容险阻。唐杜甫《提封》诗:“借问悬车守,何如俭德临。”仇兆鳌注:“即所谓在德不在险。”参见“悬车束马”。2.古代记时的名称。指黄昏前一段时间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作“县车”。三国魏缪袭《挽歌诗》:“白日入虞渊,悬车息駟马。”明何景明《古冢赋》:“哀悬车之莫察兮,怨脩夜之不晨。”3.致仕。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,废车不用,故云。汉班固《白虎通·致仕》:“臣年七十悬车致仕者,臣以执事趋走为职,七十阳道极,耳目不聪明,跂踦之属,是以退老去避贤者……悬车,示不用也。”《旧唐书·李百药传》:“及悬车告老,怡然自得

【头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度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徒侯切,音投。《說文》首也。《禮·玉藻》頭容直。《釋名》頭,獨也,於體高而獨也。又古者謂一人爲一頭。《春秋元命苞》十紀,其一曰九頭紀,卽人皇氏。人皇兄弟九人故也。又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贄,冬用雉,夏用腒,左頭奉之。《註》頭,陽也。《疏》執禽者左首。雉以不可生服,故殺之。雖死猶尚左,以從陽也。又人名。《左傳·僖二十四年》晉侯之豎頭須,守藏者也。《註》豎,小吏,名頭須。又藥名。《本草綱目》百頭,貫衆也。一名鴟頭。《陶弘景曰》葉似大蕨,毛芒似老鴟頭。又《唐韻》《正韻》

【香灯】鐙”。1.即长明灯。通常用琉璃缸盛香油燃点,设于佛像前或死者灵前。《南史·顾宪之传》:“临终,为制敕其子曰:‘不须常施灵筵,可止设香灯,使致哀者有凭耳。’”前蜀杜光庭《黄齐为二亡男助黄箓斋词》:“伏思迁拔,唯仗焚修,捨其服用之资,助此香灯之会。”清昭槤《啸亭杂录·堂子》:“祭日悬黄幡,繫采绳,缀五色繒百缕,楮帛二十有七,备陈香鐙。”欧阳山《三家巷》一:“按那传说来推测,他们何家是应该断绝后嗣,灭了香灯烟火的。”2.燃香膏的照明灯。古代帝王舆驾仪卫导从之用。宋高承《事物纪原·舆驾羽卫·香镫》:“《宋朝会要》

【答】〔古文〕畣畗《廣韻》都合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得合切,音溚。《篇海》竹也。又當也,報也,合也。《禮·儒行》上答之,不敢以疑。上不答,不敢以諂。《註》答之,謂應用其言也。又《前漢·貨殖傳》答布、皮革千石。《註》答布,麤厚之布也。答者,厚重之貌。又水名。《水經注》婁之山,波水出于其隂,謂之百答水。又答祿,複姓。明答祿奕權,官翰林典籍,預修洪武《正韻》。又《爾雅·釋言》答,然也。 《廣韻》亦作荅。

【帝力】用或恩德。《汉书·张耳传》:“且先王亡国,赖皇帝得復国,德流子孙,秋豪皆帝力也。”唐高适《别杨山人》诗:“凿井耕田不我招,知君以此忘帝力。”宋范仲淹《寄赠林逋处士》诗:“未能忘帝力,犹待补天均。”2.指皇权统治。鲁迅《坟·摩罗诗力说》:“普式庚少时欲畔帝力,一举不成,遂以鎩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