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逢一笑江南陌,听彻丝桐听踏歌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相逢一笑江南陌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: xiāng féngyīxiào1nán mò |
听彻丝桐听踏歌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: tīngchèsī tóngtà gē |
相逢一笑江南陌,听彻丝桐听踏歌释义
【相逢】;会见。汉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跳丸剑之挥霍,走索上而相逢。”唐韩愈《答张彻》诗:“及去事戎轡,相逢宴军伶。”宋王易简《水龙吟》词:“看明璫素袜,相逢憔悴,当应被,薰风误。”清徐士銮《宋艳·奇异》:“举世无知音,今夕相逢,岂天假真缘耶。”
【一】〔古文〕弌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於悉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益悉切,漪入聲。《說文》惟初大始,道立於一。造分天地,化成萬物。《廣韻》數之始也,物之極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一地二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道生一,一生二。又《廣韻》同也。《禮·樂記》禮樂政,其極一也。《史記·儒林傳》韓生推詩之意,而爲內外傳數萬言,其語頗與齊魯閒殊,然其歸一也。又少也。《顏延之·庭誥文》選書務一不尚煩密。《何承天·答顏永嘉書》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。又《增韻》純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下之動貞夫一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天得一以淸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
【笑】〔古文〕咲《廣韻》私妙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仙妙切《正韻》蘇弔切,音肖。《廣韻》欣也,喜也。《增韻》喜而解顏啓齒也。又嗤也,哂也。《易·萃卦》一握爲笑。《詩·邶風》顧我則笑。《毛傳》侮之也。《禮·曲禮》父母有疾,笑不至矧。《註》齒本曰矧,大笑則見。《左傳·哀二十年》吳王曰:溺人必笑。《論語》夫子莞爾而笑。《註》小笑貌。又獸名。《廣東新語》人熊,一名山笑。又《韻補》思邀切。《詩·大雅》勿以爲笑,叶上囂、下蕘。《淮南子·汜論訓》不殺黃口,不獲二毛,于古爲義,于今爲笑。《古逸詩·趙童謠》趙爲號,秦爲笑。以爲不信,視
【江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古雙切,音杠。水名。《風俗通·山澤篇》江者,貢也。出珍物,可貢獻也。《釋名》江,共也。小江流入其中,所公共也。《說文》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,入海。《書·禹貢》岷山導江。《家語》夫江始於岷山,其源可以濫觴。及其至江津也,不舫舟,不避風雨,不可以涉。又《書·禹貢》三江旣入。《韋昭國語註》吳松江,錢塘江,浦陽江。《郭璞·山海經註》岷山,大江水所出。崍山,南江水所出。崌山,北江水所出。南江,北江,皆東流注於大江。《庾闡·揚都賦註》松江,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,東北入海爲婁江,東南入海爲東江,幷
【南陌】的道路。南朝梁沉约《鼓吹曲同诸公赋·临高台》:“所思竟何在,洛阳南陌头。”唐沉佺期《李舍人山园送庞邵》诗:“东邻借山水,南陌驻驂騑。”清宋琬《舟中怀米吉土作长歌寄之》:“西郊芳草梨花岸,南陌春风明月轮。”典
【彻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直列切,音轍。《說文》通也。《論語》盍徹乎。《註》周法,什一而稅,謂之徹。徹,通也,爲天下之通法。又《廣韻》徹,達也。《左傳·成十六年》養由基蹲甲而射之,徹七札焉。《註》發達七札也。又《集韻》徹,道也。又剝取也。《詩·豳風》徹彼桑土。又治也。《詩·大雅》徹田爲糧。《傳》徹,治也。又去也。《儀禮·士冠禮》徹筮席。《左傳·宣十二年》軍衞不徹警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膳夫》卒食以樂,徹于造。《疏》天子食終徹器之時,作樂以徹之。又毀也。《詩·小雅》徹我牆屋。《箋》徹毀我牆屋也。又《揚子·
【丝桐】指琴。古人削桐为琴,练丝为弦,故称。《史记·田敬仲完世家》:“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,又何为乎丝桐之间?”汉王粲《七哀诗》:“丝桐感人情,为我发悲音。”唐高适《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》:“丝桐徐奏,林木更爽。”明高濂《玉簪记·琴挑》:“夜色新凉,故尔操弄丝桐,少寄岑寂。”2.指乐曲。宋贺铸《罗敷歌》词之四:“自怜楚客悲秋思,难写丝桐,目断书鸿,平淡江山落照中。”典
【踏歌】亦作“蹋歌”。1.拉手而歌,以脚踏地为节拍。唐储光羲《蔷薇篇》:“连袂蹋歌从此去,风吹香去逐人归。”《资治通鉴·唐则天后圣历元年》:“尚书位任非轻,乃为虏蹋歌。”胡三省注:“蹋歌者,连手而歌,蹋地以为节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二五回:“记得昨宵踏歌处,有人连臂唱刀鐶。”邓拓《忆多姿·赶集》词:“最是春风吹舞衣,踏歌如梦飞。”参见“踏地”。2.指行吟;边走边歌。唐李白《赠汪伦》诗:“李白乘舟将欲行,忽闻岸上踏歌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