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邻称道有是子,祖父传来只此书

乡邻称道有是子,祖父传来只此书

诗句读音
祖父传来只此书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仄 平
拼音: zǔ fùchuán|zhuànláizhī cǐshū
乡邻称道有是子平仄:平 平 仄 仄 仄 仄 仄
韵脚:上六止
拼音: xiāng línchēng dàoyǒu|yòushìzǐ

乡邻称道有是子,祖父传来只此书释义

【祖父】1.父亲的父亲。《礼记·丧服小记》:“祖父卒,而后为祖母后者三年。”晋陶潜《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》:“祖父揖,元康中为庐陵太守。”《三国志平话》卷中:“你每祖父,元本是庄农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二一回:“到晚,牛浦回来,祖父把卜老爹这些好意告诉了一番。”清沉复《浮生六记·坎坷记愁》:“俟我去远,告知其故,禀闻祖父可也。”李宗仁《回忆录·父母之教与童年生活》:“祖父十分好客,所以我家那时常常宾客满堂。”2.祖父与父亲。唐白行简《李娃传》:“生因投刺,謁於邮亭。父不敢认,见其祖父官讳,方大惊,命登阶,抚背慟

【传】《廣韻》直攣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重緣切,音椽。轉也。《左傳·莊九年》公喪戎路,傳乗而歸。《註》戎路,兵車。傳乗,乗他車。《釋文》傳,直專反。又丁戀反。又《正韻》授也,續也,布也。《周禮·夏官·訓方氏》誦四方之傳道。《註》傳說往古之事也。讀平聲。又《禮·曲禮》七十曰老而傳。《註》倦勤,傳家事于子也。又《禮·內則》父母,舅姑之衣衾,簟席枕几不傳。《註》移也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株戀切,專去聲。傳舍。《釋名》傳,轉也。人所止息,去者復來。轉,相傳無常主也。《史記·酈食其傳註》高陽傳舍。又《說文》遽也

【来】〔古文〕徠《廣韻》落哀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郞才切,賴平聲。至也,還也,及也。《禮·曲禮》禮尚往來。往而不來,非禮也。來而不往,亦非禮也。又《公羊傳·隱五年》公觀魚於棠,登來之也。《註》登讀爲得,齊人謂求得爲登來。又玄孫之子曰來孫。又麥名。《詩·周頌》貽我來牟。《前漢·劉向傳》作飴我釐麰。亦作。又呼也。《周禮·春官》大祝來瞽令臯舞。又姓。又《集韻》洛代切,音賚。撫其至日來。《孟子》放勳曰:勞之來之。又叶鄰奚切,音離。《詩·邶風》莫往莫來,悠悠我思。《素問》恬澹虛無,眞氣從之。精神守內,病安從來。又叶郞

【只此】;就此;唯有这样。金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六:“一领白衫又不中穿,夜拥孤衾三幅布,昼欹单枕是一枚甎:只此是家缘。”《水浒传》第八十回:“既承如此相款,深感厚意,只此告回。”冯善骥等《郑成功》第三五章:“客商小贩无奈,只得在他身上暗中使银子,上下打点,只此方能幸免无事。”

【乡邻】亦作“乡隣”。同乡;邻居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乡邻有鬭者,被髮缨冠而往救之,则惑也。”宋陆游《戏咏闲适》:“説与乡邻当贺我,死前长作自由身。”清俞蛟《梦厂杂著·春明丛说下·义夫贞妇传》:“孝思服闋,正拟赴晋,闻外父卒,遂直趋平谷,访其乡隣。”洪深《香稻米》第一幕:“大家都是乡邻,帮忙也是应该的。”

【称道】扬。《韩非子·说疑》:“称道往古,使良事沮,善禪其主,以集精微。”唐韩愈《元和圣德诗》序:“诚宜率先作歌诗,以称道盛德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连城》:“女得诗喜,对父称赏,父贫之,女逢人輒称道。”

【有】〔古文〕《唐韻》云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云九切,音友。《說文》不宜有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日月有食之。从月又聲。《九經字樣》有,从月。从冃,譌。又《玉篇》不無也。《易·大有疏》能大所有。又《繫辭》富有之謂大業。又《詩·商頌》奄有九有。《傳》九有,九州也。又《左傳·桓三年》有年。《註》五穀皆熟書有年。又《玉篇》果也,得也,取也,質也,寀也。又姓。《論語》有子。《註》孔子弟子有若。又《集韻》尤救切。與又通。《書·堯典》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《詩·邶風》不日有曀。《註》有,又也。又《韻補》叶羽軌切。《前漢·敘

【是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承紙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上紙切,音姼。《說文》作昰。直也。从日正。《釋名》是,嗜也,人嗜樂之也。《玉篇》是,是非也。《禮·曲禮》夫禮者,所以定親疎、決嫌疑、別同異、明是非也。又《博雅》是,此也。《易·乾卦》不見是而無悶。《又》是故居上位而不驕。又姓。《姓氏急就篇》是氏,吳有是儀,唐有是光。又《集韻》田黎切,音題。《公羊傳·僖十六年》是月者何,僅逮是月也。《註》是,月邊也。魯人語也。《釋文》是,如字。一音徒兮反。又與氏通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氏爲莊公。《註》氏,與是同。古通用。又《韻補》叶市之切。

【子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卽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祖似切,音梓。《說文》十一月陽氣動,萬物滋入,以爲稱。《徐鍇曰》十一月夜半,陽氣所起。人承陽,故以爲稱。又《廣韻》息也。《增韻》嗣也。《易·序卦傳》有男女,然後有夫婦。有夫婦,然後有父子。《白虎通》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。天子之子曰元子。《書·顧命》用敬保元子釗。又《儀禮·喪服》諸侯之子稱公子。又凡適長子曰冢子,卽宗子也。其適夫人之次子,或衆妾之子,曰別子,亦曰支子。《禮·曲禮》支子不祭,祭必告於宗子。又男子之通稱。《顏師古曰》子者,人之嘉稱,故凡成德,謂之君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