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秋娘渡口,泰娘桥畔,依稀是、相逢处

向秋娘渡口,泰娘桥畔,依稀是、相逢处

诗句读音
依稀是、相逢处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 仄
拼音: yī xīshìxiāng féngchǔ|chù
泰娘桥畔平仄:仄 平 平 仄
韵脚:去二十九換
拼音: tài niángqiáopàn
向秋娘渡口平仄:仄 平 平 仄 仄
拼音: 4qiū niángdù kǒu

向秋娘渡口,泰娘桥畔,依稀是、相逢处释义

【依稀】希”。亦作“依俙”。1.隐约;不清晰。南朝宋谢灵运《行田登海口盘屿山》诗:“依稀採菱歌,彷彿含嚬容。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指瑕》:“字以训正,义以理宣,而晋末篇章,依希其旨。”宋梅尧臣《至和元年四月二十日夜梦觉而录之》诗:“滉朗天开云雾阁,依稀身在凤皇池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褚生》:“题句犹存,而淡墨依稀,若将磨灭。”瞿秋白《赤都心史》一:“渴涩的歌喉,早就澜漫沉吟,醉呓依稀。”2.相像;类似。《魏书·刘昶传》:“故令班镜九流,清一朝轨,使千载之后,我得髣像唐虞,卿等依俙元、凯。”宋田锡《贻宋小著书》

【是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承紙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上紙切,音姼。《說文》作昰。直也。从日正。《釋名》是,嗜也,人嗜樂之也。《玉篇》是,是非也。《禮·曲禮》夫禮者,所以定親疎、決嫌疑、別同異、明是非也。又《博雅》是,此也。《易·乾卦》不見是而無悶。《又》是故居上位而不驕。又姓。《姓氏急就篇》是氏,吳有是儀,唐有是光。又《集韻》田黎切,音題。《公羊傳·僖十六年》是月者何,僅逮是月也。《註》是,月邊也。魯人語也。《釋文》是,如字。一音徒兮反。又與氏通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氏爲莊公。《註》氏,與是同。古通用。又《韻補》叶市之切。

【相逢】;会见。汉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跳丸剑之挥霍,走索上而相逢。”唐韩愈《答张彻》诗:“及去事戎轡,相逢宴军伶。”宋王易简《水龙吟》词:“看明璫素袜,相逢憔悴,当应被,薰风误。”清徐士銮《宋艳·奇异》:“举世无知音,今夕相逢,岂天假真缘耶。”

【处】《唐韻》昌與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敞呂切,音杵。《玉篇》居也。《詩·王風》莫或遑處。又止也。《詩·召南》其後也處。 《廣韻》留也,息也,定也。又居室也。《詩·大雅》于時處處。又歸也。《左傳·襄四年》民有寢廟,獸有茂草,各有攸處。又分別也。《晉書·杜預傳》處分旣定,乃啓請伐吳之期。又制也。《晉書·食貨志》人閒巧僞滋多,雖處以嚴,而不能禁也。又姓。《前漢·藝文志》《處子》九篇。《師古註》《史記》云:趙有處子。《廣韻》《風俗通》云:漢有北海太守處興。又州名。《一統志》晉屬永嘉郡,隋置處州。又《廣韻》讀去聲,昌據切。

【泰娘】“泰孃”。唐歌伎名。唐刘禹锡《泰娘歌》:“泰娘家本閶门西,门前緑水环金堤。”后亦以“泰娘”称吴地歌伎。宋苏轼《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》诗之二:“唤船渡口迎秋女,驻马桥边问泰娘。”清吴伟业《西巘顾侍御招同沉山人友圣虎丘夜集作图纪胜因赋长句》:“贺老一歌常月下,泰孃双桨即门前。”参阅唐刘禹锡《泰娘歌》引。典

【桥】《唐韻》巨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渠嬌切《正韻》祁堯切,音喬。《說文》水梁也。从木喬聲。喬高而曲也。橋之爲言趫也,矯然也。《史記·秦本紀》昭王五十年,初作河橋。又懸繩以度曰絚橋。《水經注》罽賔之境,絚橋相引。又器之有橫樑者曰橋。《儀禮·士昏禮》笲加于橋。《註》橋以庋笲。又桔橰上衡也。《淮南子·主術訓》橋直植立而不動,俯仰取制焉。又橋泄,嫚也。《荀子·榮辱篇》橋泄者,人之殃也。又戾也。《呂覽·離謂篇》聽言而不可知,其與橋言無擇。又木名。《尚書大傳》橋木高而仰,梓木晉而俯,以喩父子。又陽橋。《春秋》魯地。又姓。《

【秋娘】。1.唐代歌妓女伶的通称。唐白居易《琵琶引》:“曲罢曾教善才伏,妆成每被秋娘妒。”唐元稹《赠吕二校书》诗:“共占花园争赵辟,竞添钱贯定秋娘。”2.唐时金陵女子,姓杜,名秋娘。本为李錡妾,后錡叛变被诛,入宫有宠于宪宗,穆宗立,为皇子傅姆,皇子废,秋娘赐归故乡,穷老而终。见唐杜牧《杜秋娘》诗序。后用以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。清沉起凤《谐铎·南部》:“至如张修来《思春》一齣,虽秋孃老去,犹似十三四女郎。”清赵翼《扬州观剧》诗:“秋娘老去容颜减,犹仗声名压后生。”《花月痕》第五二回:“莫怪他,对华筵,珠泪倾,触动了,

【渡口】过河的地方。唐丘为《泛若耶溪》诗:“溪中水流急,渡口水流宽。”元贡师泰《朱仲文编修还江西赋此》:“瓜州渡口山如浪,扬子桥头水似云。”清沉复《浮生六记·闺房记乐》:“是日早凉,携一僕先至胥江渡口,登舟而待。”赵树理《实干家潘永福·慈航普渡》:“这五个渡口的老一代的船工,全是潘永福同志教会了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