弦管未嫌惊鹭起,尘埃无奈污花何

弦管未嫌惊鹭起,尘埃无奈污花何

诗句读音
弦管未嫌惊鹭起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
韵脚:上六止
拼音: xián guǎnwèixiánjīnglùqǐ
尘埃无奈污花何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
韵脚:下平七歌
拼音: chén āiwú nàiwūhuāhé|hē|hè

弦管未嫌惊鹭起,尘埃无奈污花何释义

【弦管】弦乐器和管乐器。泛指乐器。三国魏嵇康《声无哀乐论》:“此必为至乐,不可託之於瞽史,必须圣人理其弦管,尔乃雅音得全也。”唐崔亘《春怨》诗:“妾有今朝恨,君无旧日情。愁来理弦管,皆是断肠声。”朱自清《中国歌谣·歌谣的起源与发展》:“依乐府题以製辞,而其声不被弦管者,若子建、士衡所作是也。”2.泛指歌吹弹唱。唐李商隐《思贤顿》诗:“内殿张弦管,中原絶鼓鼙。”宁调元《燕京杂诗》之一:“弦管燕京三月天,风沙扑面若为怜。”絃管:亦作“絃筦”。1.弦乐器与管乐器。汉赵晔《吴越春秋·勾践伐吴外传》:“功可象於图画,德可刻

【未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無沸切,音味。《說文》未,味也。六月,百果滋味已具,五行木老於未,象木重枝葉之形。《爾雅·釋天》太歲在未曰協洽。《禮·月令註》季夏者,斗建未之辰也。又《前漢·律歷志》昧薆於未。《釋名》未,昧也。日中則昃,向幽昧也。又《玉篇》未猶不也,未有不,卽有也。又未央,複姓。見《李淳風·乙巳占》。

【嫌】《廣韻》戸兼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賢兼切《正韻》胡兼切,協平聲。《說文》不平於心也。一曰疑也。《禮·曲禮》禮者,所以定親疎,决嫌疑也。《又》禮不諱嫌名。《後漢·馮異傳》帝曰:將軍何嫌何疑,而有懼意。《唐書·尉遲敬德傳》秦王謂尉遲敬德曰:丈夫意氣相期,勿以小嫌介意。 《集韻》或作慊。

【惊】《集韻》呂張切,音良。悲也。又《集韻》力讓切,音諒。義同。或作悢。(驚)《唐韻》《集韻》舉卿切《正韻》居卿切,音京。《說文》馬駭也。《玉篇》駭也。《易·震卦》震驚百里。《詩·大雅》震驚徐方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得之若寵,失之若辱,是謂寵辱若驚。又叶居陽切,音姜。《張籍·祭韓愈詩》月中登高灘,星漢交垂芒。釣車擲長綫,有獲齊驩驚。

【鹭】《唐韻》洛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魯故切,音路。《說文》白鷺也。《李時珍曰》水鳥也。林棲水食,羣飛成序,潔白如雪,頂有長毛十數莖,毿毿然如絲,欲取魚,則弭之,名曰絲禽。一名屬玉,一名舂鉏。《爾雅·釋鳥》鷺舂鉏。《註》鷺頭翅背上,皆有長翰毛。今江東人取以爲睫攡,名之曰白鷺縗。禽經曰:鸘飛則霜,鷺飛則露,其名以此。步於淺水,好自低昂,如舂如鋤之狀,故曰舂鋤。又朱鷺。《爾雅·釋鳥疏》楚威王時,有朱鷺合沓飛翔而來舞。則復有赤者,舊鼓吹朱鷺曲,是也。然則鳥名白鷺,赤者少耳。《晉書·樂志》漢時短簫鐃歌之樂,其曲有

【尘埃】飞扬的灰土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前有水,则载青旌;前有尘埃,则载鸣鳶。”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野马也,尘埃也,生物之以息相吹也。”唐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爷娘妻子走相送,尘埃不见咸阳桥。”柔石《没有人听完她底哀诉》:“朔风一阵阵地扫清她身上底尘埃和她胸中底苦痛。”2.犹尘俗。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:“芒然仿佯於尘埃之外,而消摇於无事之业。”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濯淖污泥之中,蝉蜕於浊秽,以浮游尘埃之外。”《四游记·铁拐独步遇师》:“振衣千仞冈,何必恋尘埃。”鲁迅《坟·文化偏至论》:“非超越尘埃,解脱人事,或愚屯

【无奈】亦作“无柰”。1.谓无可奈何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楚惧而不进,韩必孤,无柰秦何矣!”南朝陈徐陵《洛阳道》诗之一:“潘郎车欲满,无奈掷花何?”宋惠洪《冷斋夜话·东坡属对》:“识之。然无奈其好吟诗。”《西游记》第五八回:“弟子无奈,只得投奔南海,见观音诉苦。”杨朔《十年》:“万般无奈,周大爷又拉着家口上了矿山。”2.犹无比。宋苏舜钦苏舜元《丙子仲冬紫阁寺联句》:“松竹高无奈,烟嵐翠不胜。”宋苏辙《次韵毛君九日》:“手拈霜菊香无奈,面拂江风酒自开。”3.犹可惜。用于句首,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实现预期的愿望或

【花】〔古文〕蘤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呼瓜切,音譁。《正字通》草木之葩也。《歐陽修·花品序》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,稱牡丹則直曰花。又地名。《廣州志》南海縣有花田。又姓。唐有花驚定。《杜甫詩》成都猛將有花卿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宋有尚書郞花尹。又《韻補》音訶。《棗據詩》延首觀神州,廻晴盻曲阿。芳林挺修榦,一歲再三花。 《說文》本作華。榮也。从艸,鄭氏曰:,象華葉垂敷之形,亏象蔕萼也。《唐韻古音》按花字,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,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,或是後人攺易。唯《後漢書·李諧·述身賦》曰:樹先春而動色,草迎歲而發花。

【何】《唐韻》胡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寒歌切,賀平聲。曷也,奚也,孰也,詰詞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禹曰何。《詩·小雅》夜如何其。又誰何。猶言莫敢如何也。《賈誼·過秦論》利兵而誰何。又未多時曰無何,亦曰無幾何。《史記·曹參傳》居無何,使者果召參。又《前漢·袁盎傳》南方濕,君能日飮,無何,可免禍也。《註》無何,言更無餘事也。又《南史·西域傳》西域呼帽爲突何。又《古今樂錄》羊無夷伊那何,皆曲調之遺聲。又國名。《隋書》西域有何國。又姓。又娙何,漢女官名,秩比二千石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下可切,賀上聲。同荷。儋也,負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