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后唱和如歌钟,君还清班朝九重

先后唱和如歌钟,君还清班朝九重

诗句读音
君还清班朝九重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仄 平
拼音: jūnhuán qīngbān cháojiǔ zhòng
先后唱和如歌钟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 平 平
拼音: xiānhòuchàng hèrúgē zhōng

先后唱和如歌钟,君还清班朝九重释义

【君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舉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拘云切,音軍。《說文》尊也。从尹,發號,故从口。《白虎通》君者,羣也,羣下歸心也。《易·師卦》大君有命。《書·大禹謨》皇天眷命,奄有四海,爲天下君。又凡有地者,皆曰君。《儀禮·子夏傳》君,至尊也。《註》天子,諸侯,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。《晉語》三世仕家君之。又夫人亦稱君。《詩·鄘風》我以爲君。《傳》君國小君。《箋》夫人對君稱小君。《論語》邦君之妻,邦人稱之曰君夫人。稱諸異邦曰寡小君,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。又子稱父母曰君。《易·家人》家人有嚴君焉,父母之謂也。又子孫稱先

【班朝】谓整肃朝班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班朝治军,涖官行法,非礼威严不行。”孔颖达疏:“班,次也;朝,朝廷也。次谓司士正朝仪之位次也。”南朝宋谢庄《上封禅仪注疏》:“重以班朝待典,饰令详仪。”清陈康祺《燕下乡脞录》卷一:“天聪六年,行新定朝仪;崇德元年,行太庙荐新礼……八年,定内外相见礼,此我朝班朝肃庙之始。”

【九重】1.九层;九道。《楚辞·天问》:“圜则九重,孰营度之?”《韩诗外传》卷八:“齐景公使人於楚,楚王与之上九重之臺。”三国魏曹植《当墙欲高行》:“愿欲披心自説陈,君门以九重,道远河无津。”2.泛指多层。元无名氏《气英布》第四折:“九重围里往来,直似攛梭;万队营中上下,浑如走马。”3.指天门;天。《乐府诗集·郊庙歌辞一·汉郊祀歌一》:“九重开,灵之斿,垂惠恩,鸿祜休。”唐李白《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》:“我皇手把天地户,丹丘谈天与天语。九重出入生光辉,东来蓬莱復西归。”京剧《贵妃醉酒》:“好一似嫦娥下九重,清清冷落

【先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蘇前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蕭前切,霰平聲。《說文》先,前進也。从人之。《徐曰》之,往也,往在人上也。一曰始也,故也。《玉篇》前也,早也。《孝經·感應章》必有先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象帝之先。又祖父已歾曰先。《司馬遷·報任安書》太上不辱先,其次不辱身。又姓。《韻會》晉有先軫。又《韻會》凡在前者謂之先,則平聲。先而導前與當後而先之,則去聲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先見切,音霰。《增韻》先之也。《正韻》相導前後曰先後。《周禮·夏官·大司馬》以先愷樂,獻于社。《註》先猶導也。《史記·酈食其傳》

【唱和】唱彼和。语出《诗·郑风·萚兮》:“叔兮伯兮,倡予和女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本又作‘唱’。”《荀子·乐论》:“唱和有应,善恶相象。”晋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荆艳楚舞,吴愉越吟,翕习容裔,靡靡愔愔。若此者,与夫唱和之隆响,动钟鼓之鏗耾,有殷坻頽於前,曲度难胜,皆与謡俗汁协,律吕相应。”《资治通鉴·后唐庄宗同光元年》:“陪侍游宴,与宫女杂坐,或为艳歌相唱和,或谈嘲謔浪。”2.指音律相合。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律吕唱和,以育生成化,歌奏用焉。”3.互相呼应、配合。多含贬义。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下·安思阎皇后》:“更相阿党,互

【歌钟】1.伴唱的编钟。《左传·襄公十一年》:“郑人赂晋侯……歌鐘二肆。”杜预注:“肆,列也。县鐘十六为一肆。二肆,三十二枚。”孔颖达疏:“言歌鐘者,歌必先金奏,故鐘以歌名之。《晋语》孔晁注云:‘歌鐘,鐘以节歌也。’”晋左思《魏都赋》:“元勋配管敬之绩,歌鐘析邦君之肆。”南朝宋鲍照《数诗》:“七盘起长袖,庭下列歌鐘。”2.歌乐声。唐李白《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》诗:“青楼夹两岸,万家喧歌鐘。”前蜀韦庄《病中闻相府夜宴》诗:“满筵红蜡照香鈿,一夜歌鐘欲沸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