荆轲简介
- 阅读更多 关于 荆轲简介
- 63 次浏览
荆轲(?─前227),战国末期刺客。
卫国人,胆识过人,擅技击之术。
曾游历燕国,被太子丹尊为上卿,后被委派去行刺秦王政。
秦王政二十年(前227年),他携秦逃将樊於期头颅和夹有匕首的督亢(今河北易县、涿县、固安一带)地图。
欲乘献图之机行刺。
及至图穷匕现。
刺秦未果,反为所杀。
“先秦诗人有哪些,先秦有哪些诗人?先秦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先秦诗人!”
荆轲(?─前227),战国末期刺客。
卫国人,胆识过人,擅技击之术。
曾游历燕国,被太子丹尊为上卿,后被委派去行刺秦王政。
秦王政二十年(前227年),他携秦逃将樊於期头颅和夹有匕首的督亢(今河北易县、涿县、固安一带)地图。
欲乘献图之机行刺。
及至图穷匕现。
刺秦未果,反为所杀。
商鞅(约公元前395年-公元前338年),战国时代政治家、改革家、思想家,法家代表人物,卫国(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)人,卫国国君的后裔,姬姓公孙氏,故又称卫鞅、公孙鞅。
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,号为商君,故称之为商鞅。
老子,姓李名耳,字聃,一字或曰谥伯阳。
华夏族,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(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)人,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。
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、道家学派创始人,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。
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、卫真县、鹿邑县,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。
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,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,存世有《道德经》(又称《老子》),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,主张无为而治,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。
在道教中,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。
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。
左丘明 (前556年-前451年),姓丘,名明。
汉族,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(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)人。
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,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、军事家。
晚年双目失明,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《左氏春秋》(又称《左传》)和《国语》,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、春秋的重要史事,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。
由于史料翔实,文笔生动,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。
被誉为“文宗史圣”“经臣史祖”。
孔子、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“君子”。
历代帝王多有敕封:唐封经师;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;明封先儒和先贤。
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(约公元前281年),卒于秦王政十四年(公元前233年),韩非为韩国公子(即国君之子),汉族,战国末期韩国人(今河南省新郑)。
师从荀子,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、思想家,政论家和散文家,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,后世称“韩子”或“韩非子”,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。
周公旦:姬姓,名旦,也称叔旦,周朝第一位周公,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、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。
因采邑在周,故称周公或周公旦。
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,被尊为“元圣”和儒学先驱。
辛延年 (公元前220~?年待考) ,著名秦汉诗人。
作品存《羽林琅》一首,,为汉诗中优秀之作。
。
始见于《玉台新咏》,《乐府诗集》将它归入《杂曲歌辞》,与《陌上桑》相提并论,誉为“诗家之正则,学者所当揣摩”(费锡璜《汉诗总说》)。
吴起(前440年-前381年),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、政治家、改革家,兵家代表人物。
卫国左氏(今山东省定陶县,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)人。
吴起一生历侍鲁、魏、楚三国,通晓兵家、法家、儒家三家思想,在内政、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。
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;仕魏时屡次破秦,尽得秦国河西之地,成就魏文侯的霸业;仕楚时主持改革,史称“吴起变法”,前381年,楚悼王去世,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。
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“孙吴”,《吴子》与《孙子》又合称《孙吴兵法》,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孙武(约公元前545-前470),字长卿,汉族,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(今山东广饶)人,是吴国将领。
著名军事家、政治家。
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,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,几灭亡楚国。
其著有巨作《孙子兵法》十三篇,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,被誉为“兵学圣典”,置于《武经七书》之首,被译为英文、法文、德文、日文,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。
今日在山东、江苏苏州等地,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,多谓之兵圣庙。
【楚辞】中国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韵文形式。
楚辞的名称,最早见于西汉前期司马迁的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。
在汉代,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。
西汉末年,刘向将屈原、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、东方朔、王褒、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、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,定名为《楚辞》。
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。
由于屈原的《离骚》是《楚辞》的代表作,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。
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、提炼而发展起来的,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。
由于地理、语言环境的差异,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,古称南风、南音;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,如《说苑》中记载的《楚人歌》、《越人歌》、《沧浪歌》;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,楚地巫风盛行,楚人以歌舞娱神,使神话大量保存,诗歌音乐迅速发展,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。
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,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。
可以说,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。
同时,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。
春秋战国以后,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。
【诗经】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。
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。
先秦称为《诗》,或取其整数称《诗三百》。
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,始称《诗经》,并沿用至今。
编集关于《诗经》的编集,汉代有两种说法:①行人采诗说。
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:「古有采诗之官,王者所以观风俗,知得失,自考正也。
」《诗经》305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,而它包括的时间长、地域广,在古代交通不便、语言互异的情况下,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,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。
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。
②孔子删诗说。
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载:「古者诗三千余篇,及至孔子去其重,取可施于礼义……三百五篇,孔子皆弦歌之。
」唐代孔颖达、宋代朱熹、明代朱彝尊、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。
《诗经》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,此时孔子尚未出生;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,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《诗经》基本相同,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《诗》,此时孔子年仅8岁。
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。
但根据《论语》中孔子所说:「吾自卫返鲁,然后乐正,雅、颂各得其所,」可知孔子确曾为《诗》正过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