闲中用意归诗笔,静外安身比太山

闲中用意归诗笔,静外安身比太山

诗句读音
闲中用意归诗笔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
拼音: xián1|4yòng yìguīshī bǐ
静外安身比太山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
拼音: jìngwàiānshēnbǐtài shān

闲中用意归诗笔,静外安身比太山释义

【中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陟弓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陟隆切,音忠。《書·大禹謨》允執厥中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五禮防民僞,而敎之中。《左傳·成十三年》劉子曰:民受天地之中以生。又《左傳·文元年》舉正於中,民則不惑。《註》舉中氣也。又司中,星名。在太微垣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宗伯》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。又《前漢·律歷志》春爲陽中,萬物以生。秋爲隂中,萬物以成。又中央,四方之中也。《書·召誥》王來紹上帝,自服于土中。《註》洛爲天地之中。《張衡·東京賦》宅中圓大。又正也。《禮·儒行》儒有衣冠中。《周禮·秋官·司刺

【用意】1.犹立意。汉陆贾《新语·道基》:“伎巧横出,用意各殊。”宋陈鹄《耆旧续闻》卷二:“学文须熟看韩、柳、欧、苏,先见文字体式,然后更考古人用意下句处。”清姚鼐《张仲絜时文序》:“吾文用意与俗殊,以不敢背吾师之教,子为我定之。”2.谓用心研究或处理问题。《东观汉记·马防传》:“防言:‘宣帝时五将出征,其奏言匈奴候骑得汉马矢,见其中有粟,即知汉兵出,以故引去。以是言之,马当与穀。’上善其用意微至,敕下调马穀。”《北齐书·李绘传》:“孤在晋,知山东守唯卿一人用意。及入境观风,信如所闻。”唐韩愈《论孔戣致仕状》:“

【诗笔】诗和散文。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慕贤》:“君王比赐书翰,及写诗笔,殊为佳手。”王利器集解:“六朝人以诗、笔对言,笔指无韵之文。”唐封演《封氏闻见记·敏速》:“至午后诗笔俱成,得七千餘字。”鲁迅《汉文学史纲要》第一篇:“辞笔或诗笔对举,唐世犹然,逮及宋元,此义遂晦。於是散体之笔,并称曰文。”2.写诗的笔。宋王安石《赠老宁僧首》诗:“闲中用意归诗笔,静外安身比太山。”金元好问《示崔雷诗社诸人》诗:“江山自许供诗笔,糜粥犹能到酒杯。”清秋瑾《题<潇湘馆集>》诗之二:“千寻翠色供诗笔,一派湖山作画图。”汉

【安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寒切,案平聲。《說文》靜也,从女,在宀下。《廣韻》徐也,止也。《書·堯典》欽明文思安安。《註》安安,自然性之也。《益稷》安汝止。《註》謂止於至善也。又寧也,定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在知人,在安民。《齊語》其心安焉,不見異物而遷焉。又危之對也。《前漢·賈誼傳》置之安處則安,置之危處則危。又佚樂也。《禮·表記》君子莊敬日强,安肆日偸。《左傳·僖二十三年》懷與安實敗名。又《諡法》和好不爭曰安。又何也。《禮·檀弓》吾將安仰。《楚辭·天問》九天之際,安放安屬。又與焉同。《正字通》安之於

【身】《唐韻》失人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升人切,音申。《說文》躬也,象人之身。《爾雅·釋詁》我也。《疏》身,自謂也。《釋名》身,伸也。可屈伸也。《廣韻》親也。《九經韻覽》軀也。總括百骸曰身。《易·艮卦》艮其身。又《繫辭》近取諸身。《書·伊訓》檢身若不及。《孝經·開宗明義章》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。又《詩·大雅》大任有身。《傳》身,重也。《箋》重爲懷孕也。《疏》以身中復有一身,故言重。又告身。《唐書·選舉志》擬奏受皆給以符,謂之告身。又《史記·西南夷傳》身毒國。《註》索隱曰:身音捐。又《韻補》叶尸連切。《楊方·合

【比】〔古文〕夶《廣韻》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補履切《正韻》補委切,音匕。校也,也。《周禮·天官》凡禮事,贊小宰,比官府之具。《註》比,校次之,使知善惡足否也。《儀禮·大射儀》遂比三耦。《註》比,校也。《齊語》比校民之有道者。又類也,方也。《禮·學記》比物醜類。《疏》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,則學乃易成。《韓詩外傳》高比,所以廣德也。下比,所以挾行也。比於善,自進之階。比於惡,自退之原。又《詩》有比體。《毛詩序》詩有六義:一曰風,二曰賦,三曰比,四曰興,五曰雅,六曰頌。鄭司農云:比者,比方於物,諸言如者,皆比詞也。比之

【太山】1.即泰山。山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挟太山以超北海,语人曰,‘我不能。’是诚不能也。”2.即泰山。曲名。《文选·嵇康<琴赋>》:“若次其曲引所宜,则《广陵》、《止息》、《东武》、《太山》。”李善注:“曹植有《太山梁甫吟》。左思《齐都赋》注曰:‘《东武》、《太山》,皆齐之土风謡歌謳吟之曲名也。’”3.即泰山。称岳父。元无名氏《合同文字》第三折:“谢得你太山做主,我是他嫡亲骨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