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臣惭下位,拜手颂灵长

小臣惭下位,拜手颂灵长

诗句读音
拜手颂灵长平仄:仄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bài shǒusòng língcháng|zhǎng
小臣惭下位平仄:仄 平 平 仄 仄
韵脚:去六至
拼音: xiǎo chéncánxiàwèi

小臣惭下位,拜手颂灵长释义

【拜手】亦称“拜首”。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。跪后两手相拱,俯头至手。《书·太甲中》:“伊尹拜手稽首。”孔传:“拜手,首至手。”《汉书·郊祀志下》:“尸臣拜手稽首曰:‘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。’”唐王维《送陆员外》诗:“拜手辞上官,缓步出南宫。”唐李白《比干碑》:“天宝十祀,余尉於卫,拜首祠堂,魄感精动。”一本作“拜手”。宋道诚《释氏要览·礼数》:“拜首,谓以头至手,即(《周礼》)第三空首拜也。”清顾炎武《日知录·拜稽首》:“古人席地而坐,引身而起,则为长跪。首至手则为拜手,手至地则为拜,首至地则为稽首,此礼之等也。”

【颂灵】告天地神灵。汉刘桢《黎阳山赋》:“南荫黄河,左覆金城,青坛承祀,高碑颂灵。”典

【长】〔古文〕镸《唐韻》《集韻》直良切《正韻》仲良切,音場。《增韻》短之對也。《孟子》今交九尺四寸以長。《前漢·田橫傳》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。又久也。《詩·商頌》濬哲維商,長發其祥。《箋》長,猶久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。又遠也。《詩·魯頌》順彼長道,屈此羣醜。《箋》長,遠也。《古詩》道路阻且長。又常也。《陶潛·歸去來辭》門雖設而長關。《李商隱詩》風雲長爲護儲胥。又大也。《世說新語補》願乗長風,破萬里浪。又善也。《晉書·樂廣傳》論人必先稱其所長。《唐書·韓琬傳》文藝優長。又《博

【小臣】1.春秋以后指卑微的小吏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故政不正,则君位危;君位危,则大臣倍,小臣窃。”孔颖达疏:“大臣谓大夫以上……小臣,士以下。”清叶廷琯《吹网录·闭城门大搜扬雄待诏二事芟正文留考异》:“始知荐雄者,不特非王音,且亦非王根也。然庄(杨庄)乃小臣,但能诵之帝前;根则执政,既已奇而召为门下史,遂荐之於帝,同时并行,固无不可。”2.宫中执役的宦官。《国语·晋语二》:“驪姬与犬肉,犬毙。饮小臣酒,亦毙。”韦昭注:“小臣,官名,掌阴事阴命,阉士也。”3.臣子在君王前的自称。《书·召诰》:“﹝召公﹞拜手稽首曰

【下】〔古文〕丅《廣韻》胡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亥雅切,遐上聲。在下之下,對上之稱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地者親下。又《說文》底也。《玉篇》後也。又賤也。又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始見于君,執摯至下。《鄭註》下謂君所。《賈疏》不言所而言下者。凡臣視袷已下,故言下也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亥駕切,遐去聲。《正韻》降也,自上而下也。《易·屯卦》以貴下賤。《詩序》君能下下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下,落也。《郉疏》下者,自上而落也。草曰零,木曰落。又去也。《周禮·夏官·司士》歲登,下其損益之數。又《韻補》叶後五切,音戶。《詩·召南

【位】《廣韻》于愧切《集韻》于累切《韻會》喩累切《正韻》于位切,音壝。《說文》列中庭之左右曰位。《廣韻》正也。《易·繫辭》聖人之大寶曰位。《周禮·天官》惟王建國,辨方正位。又凡所坐立者,皆曰位。《禮·曲禮》揖人,必違其位。《註》出位而揖,禮以變爲敬也。又所也。《論語》君子思不出其位。《朱註》范氏曰:物各得其所,而天下之理得矣。又姓。明位安。又高麗人呼相似爲位。見《三國志》。 本作。俗作位。字原刻从亻从。漢典考證:〔《禮·曲禮》揖人,必違其位。《註》出位面揖,〕 謹照原文面揖改而揖。〔《易·艮卦》君子思不出其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