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臣滥簪笔,无以颂唐风

小臣滥簪笔,无以颂唐风

诗句读音
无以颂唐风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wú yǐsòngtáng fēng
小臣滥簪笔平仄:仄 平 仄 平 仄
拼音: xiǎo chénlànzān bǐ

小臣滥簪笔,无以颂唐风释义

【无以】1.不采用。《诗·邶风·谷风》:“采葑采菲,无以下体?”郑玄笺:“此二菜者,蔓菁与葍之类也,皆上下可食。然而其根有美时,有恶时,采之者不可以根恶时并弃其叶。喻夫妇以礼义合,颜色相亲,亦不可以颜色衰弃其相与之礼。”唐无名氏《灌畦暇语》:“老圃曰:‘尧舜之事,不可以不察也。无以则有如秦之二世矣乎。’”2.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;无从。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:“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,恐天下畔周,无以告我先王太王、王季、文王。”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李亦学问,但不测彼之深浅,乍闻无以覈究。”唐柳宗元《答元饶

【唐风】1.《诗经》十五国风之一。参阅《毛诗正义·唐谱》注。2.唐尧的遗风。南朝宋鲍照《从过旧宫》诗:“《卢令》美何歇,唐风久不渝。”明张时彻《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》:“俗尚俭朴,有唐风之遗焉。”3.具唐人风格的诗。宋叶绍翁《四朝闻见录·潘阆不与先贤祠》:“潘閬居钱塘。今太学前有潘閬巷。閬工唐风,归自富春,有‘渔浦风波恶,钱塘灯火微’之句。”

【小臣】1.春秋以后指卑微的小吏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故政不正,则君位危;君位危,则大臣倍,小臣窃。”孔颖达疏:“大臣谓大夫以上……小臣,士以下。”清叶廷琯《吹网录·闭城门大搜扬雄待诏二事芟正文留考异》:“始知荐雄者,不特非王音,且亦非王根也。然庄(杨庄)乃小臣,但能诵之帝前;根则执政,既已奇而召为门下史,遂荐之於帝,同时并行,固无不可。”2.宫中执役的宦官。《国语·晋语二》:“驪姬与犬肉,犬毙。饮小臣酒,亦毙。”韦昭注:“小臣,官名,掌阴事阴命,阉士也。”3.臣子在君王前的自称。《书·召诰》:“﹝召公﹞拜手稽首曰

【滥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盧瞰切,音纜。《說文》氾也。《增韻》水延漫也。《家語》其源可以濫觴。《註》濫,謂泛濫,小流貌。又溢也。《水經注》其水陽焊不耗,隂霖不濫。又溢曰濫。《詩·商頌》不僭不濫。又竊也。《賈誼·新書道術篇》反禮爲濫。又漬也。《魯語》宣公濫于泗淵。《註》漬罟于泗水之淵,以取魚也。又失實曰濫。《左傳·昭八年》民聽濫也。又浮辭也。《陸機·文賦》每除煩而去濫。又音之速疾而僭差曰滌濫。《禮·樂記》狄成滌濫之音作,而民淫亂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杜覽切,音啖。竹聲也。《禮·樂記》竹聲濫濫以立會。《註

【簪笔】1.谓插笔于冠或笏,以备书写。古代帝王近臣、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“﹝张安世﹞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,见谓忠谨,宜全度之。”颜师古注引张晏曰:“近臣负橐簪笔,从备顾问,或有所纪也。”《汉书·昌邑王刘贺传》:“﹝刘贺﹞衣短衣大袴,冠惠文冠,佩玉环,簪笔持牘趋謁。”颜师古注:“簪笔,插笔於首也。”《晋书·舆服志》:“笏者,有事则书之,故常簪笔。今之白笔是其遗象……手版即古笏矣。尚书令、僕射、尚书手版头復有白笔,以紫皮裹之,名曰笏。”隋薛道衡《从驾幸晋阳》诗:“方观翠华反,簪笔上云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