啸馆大都偏见月,醉乡终竟不闻雷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啸馆大都偏见月 | 平仄: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韵脚:入十月 拼音: xiào3dà dūpiān jiànyuè |
醉乡终竟不闻雷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: zuìxiāngzhōng jìngbù|fǒuwén léi |
啸馆大都偏见月,醉乡终竟不闻雷释义
【啸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蘇弔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先弔切,音熽。《說文》吹聲也。《詩·召南》其嘯也歌。《箋》嘯,蹙口而出聲。又《小雅》嘯歌傷懷。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長嘯哀鳴。《拾遺記》前漢,西方有因霄之國,人皆善嘯。丈夫嘯聞百里,婦人嘯聞五十里。《世說新語》蘇門山中忽有眞人,阮籍往觀,對之長嘯良久,乃笑曰:可更作籍。後嘯意盡退,還半嶺許,聞上唒然有聲,如數部鼓吹,林谷傳響,顧看,乃向人嘯也。又《集韻》息六切,音肅。吹氣若歌。《詩·王風》有女仳離,條其歗矣。《釋文》歗,本亦作嘯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尺栗切。與叱同。《禮·
【大都】王畿外围公的采地。《周礼·地官·载师》:“以小都之田任县地,以大都之田任畺地。”郑玄注:“大都,公之采地,王子弟所食邑也。”2.泛称都邑之大者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先王之制:大都不过参国之一;中,五之一;小,九之一。”明王鏊《震泽长语·官制》:“唐世诸道置按察使,后改为採访处置使,治於所部之大都。”清顾炎武《莱州》诗:“海右称名郡,齐东亦大都。”3.大概;大抵。晋王羲之《十七帖》:“吾服食久,犹为劣劣,大都比之年时,为復可耳。”唐柳宗元《与萧翰林俛书》:“长来觉日月益促,岁岁更甚。大都不过数十寒暑,则无
【偏见】面看到。《汉书·杜邺传》:“疏贱独偏见,疑内亦有此类。”颜师古注:“鄴自谓傍观而见之也。”《汉书·匈奴传赞》:“縉绅之儒则守和亲,介胄之士则言征伐,皆偏见一时之利害,而未究匈奴之终始也。”2.片面的见解;成见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“与物相刃相靡……不亦悲乎”晋郭象注:“各信其偏见,而恣其所行,莫能自反。”南朝宋何承天《答宗居士书》:“吾虽不能一切依附,亦不甚执偏见,但求夜光於巨海,正自未得耳。”宋司马光《辞枢密副使第六札子》:“未尝有四海之内,卿士大夫、农商工贾,异口同辞,咸以为非,独信二三人之偏见,而能成功
【月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魚厥切,音軏。《說文》闕也。太隂之精。《釋名》月,缺也,滿則缺也。《易·繫辭》隂陽之義配日月。《禮·祭義》月生於西。《公羊傳·莊二十五年註》月者,土地之精。《史記·天官書註》月者,隂精之宗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水氣之精者爲月。又《書·堯典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。《傳》一歲十二月,月三十日,三歲則置閏焉。又《洪範》二曰月。《傳》所以紀一月。《疏》從朔至晦,大月三十日,小月二十九日。《禮·禮運》月以爲量。《註》天之運行,每三十日爲一月。又姓。金月彥明首建孔子廟,明洪武中有月輝、月文憲
【醉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將遂切,音檇。《正韻》爲酒所酣曰醉。《書·酒誥》德將無醉。《詩·大雅》旣醉以酒。又心醉。《莊子·應帝王》列子見之而心醉。《文中子·事君篇》心醉六經。又骨醉。《唐書·武后紀》高宗王后蕭良姊爲武昭儀所誣,囚之,武氏置二人釀甕中,曰令二姬骨醉。又心和神全曰醉。《淮南子·覽冥訓》通于大和者,惛若純醉而甘臥以遊其中,不知其所由也。又《字彙補》醉李,地名。與檇李同。《公羊傳·定十四年》於越敗吳于醉李。又《字彙補》精崔切,音嶉。《李世澤·韻圖》醉字有平去二音。 《說文》醉,卒也。卒其度量
【终竟】1.完毕;穷尽。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下·顺烈梁皇后》:“私自忖度,日夜虚劣,不能復与羣公卿士共相终竟。”《孝经·丧亲》“丧不过三年,示民有终也”唐玄宗注:“夫孝子有终生之忧,圣人以三年为制者,使人知有终竟之限也。”2.终究;毕竟。唐杜甫《遣兴》诗之二:“岂无济时策,终竟畏罗罟。”宋陆游《即事》诗:“知我向来惟断简,会心终竟在孤蓬。”鲁迅《华盖集·战士和苍蝇》:“然而,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;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。”
【不】〔古文〕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逋沒切,補入聲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禮·曾子問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則有變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禮·夏官》服不氏,掌養猛獸而敎擾之。《註》服不服之獸者。又《廣韻》《韻會》分物切。與弗同。今吳音皆然。又《韻會》俯九切,音缶。與可否之否通。《說文》鳥飛上翔,不下來也。从一,一猶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負切《廣韻》甫救切,缶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甫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鳩切,音浮。夫不,也。亦作鳺鴀。《爾雅·釋鳥》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陸璣云:今小鳩也。一名鳩,幽州人或謂鷱鴡,梁宋閒
【闻雷】·蜀志·先主传》:“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:‘今天下英雄,惟使君与操耳。本初之徒,不足数也。’先主方食,失匕箸。”裴松之注引《华阳国志》:“于时正当雷震,备因谓操曰:‘圣人云“迅雷风烈必变”,良有以也。一震之威,乃可至於此也!’”后因以“闻雷”谓借他事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。《三国演义》第二一回:“勉从虎穴暂趋身,説破英雄惊杀人。巧借闻雷来掩饰,随机应变信如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