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然漂转余,文字慵雕锼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文字慵雕锼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: wén zìyōngdiāo sōu |
萧然漂转余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:上平九魚 拼音: xiāo ránpiāo|piǎo|piàozhuǎn|zhuàn|zhuǎiyú |
萧然漂转余,文字慵雕锼释义
【文字】语言的书写符号。古代多指单字。汉许慎《<说文解字>叙》:“盖依类象形,故谓之文;其俊形声相益,即谓之字。”按,依类象形,即独体,为文;形声相益,即合体,为字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,车同轨,书同文字。”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夫文字者,坟籍根本,世之学徒,多不晓字。”唐韩愈《读<鹖冠子>》:“文字脱谬,为之正三十有五字。”清陈澧《东塾读书记·小学》:“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,声不能传於异地,留於异时,於是乎书之为文字。”鲁迅《汉文学史纲要》第一篇:“要之文字成就,所当绵歷岁时,且由众
【慵】《唐韻》蜀容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常容切,音鱅。《說文》懶也。从心庸聲。zdic.net漢典
【雕锼】。唐李商隐《富平少侯》诗:“綵树转灯珠错落,绣檀廻枕玉雕鎪。”宋陈亮《汉宫春》词:“随缘柳緑柳白,费尽雕鎪。”2.刻意修饰文辞。明朱鼎《玉镜台记·开场》:“古今词传,纷纷迭出、雕鎪矫揉,虫技轰轰。”明袁宏道《湖上别同方子公赋》之五:“十年而一叶,枉自费雕鎪。”郭绍虞《中国文学批评史·近古期·北宋政治家的文论》:“就反对雕锼无用的文辞这一点讲,政治家和道学家、古文家都是一致的。”3.犹琢磨。彫鎪:1.雕刻,刻镂。《文选·左思<魏都赋>》:“匪朴匪斵,去泰去甚,木无彫鎪,土无綈锦。”张铣注:“鎪,鏤也。”2.
【萧然】然。扰乱骚动的样子。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及孝文帝欲事匈奴,北边萧然苦兵矣。”唐元稹《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》:“不废戒严,而犹物议喧嚣,财力耗顇,数年之外,天下萧然。”《明史·宦官传二·陈增》:“大率入公帑者不及什一,而天下萧然,生灵涂炭矣。”2.空寂;萧条。晋陶潜《五柳先生传》:“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。”《新唐书·宦者传上·程元振》:“虏扣便桥,帝仓黄出居陕,京师陷。贼剽府库,焚閭衖,萧然为空。”宋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满目萧然,感极而悲者矣。”袁鹰《故乡夜话》:“此外四壁萧然,再没有任何东西。”3.稀
【漂】《唐韻》匹消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紕招切,音飄。《說文》漂,浮也。《書·武成》血流漂杵。又動也。《前漢·中山靖王傳》衆煦漂山。又與飄同。《詩·鄭風》風其漂女。《傳》漂猶吹也。又漂漂,高飛貌。《賈誼·弔屈原賦》鳳漂漂其高逝。又寒也。《馬融·長笛賦》正瀏漂以風洌。《註》瀏漂,淸涼貌。又《杜篤·論都賦》漂槩朱崖。《註》漂槩,謂摩近之也。又《集韻》遙切,音猋。與瘭同。疽病也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匹妙切,音剽。水中擊絮也。《史記·淮隂侯傳》竟漂數十日。《集韻》或作。又水名。《山海經》隗山南有山,漂
【转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陟兗切《正韻》止兗切,專上聲。《說文》轉運也。《前漢·韓安國傳》轉粟輓輸以爲之備。又《廣韻》動也,旋也。《詩·周南》輾轉反側。《註》輾者轉之半,轉者輾之周。又《韻會》軫轉,無窮也。《揚子·太經》軫轉其道。又《廣韻》知戀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株戀切,專去聲。凡物自轉則上聲,以力轉物則去聲。又車上衣裝曰轉。《左傳·襄二十四年》踞轉而鼓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