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儒谬迹云霄路,心仰莲峰望太清

小儒谬迹云霄路,心仰莲峰望太清

诗句读音
小儒谬迹云霄路平仄:仄 平 仄 平 平 平 仄
韵脚:去十一暮
拼音: xiǎo rúmiùjìyún xiāolù
心仰莲峰望太清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
拼音: xīnyǎng|ánglián1wàngtài qīng

小儒谬迹云霄路,心仰莲峰望太清释义

【小儒】指勉力矫性而有得的儒者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志忍私然后能公,行忍情性然后能脩,知而好问然后能才,公、脩而才,可谓小儒矣。”杨倞注:“皆矫其不及,故为小儒也。”2.浅陋的儒者。《汉书·夏侯胜传》:“建所谓章句小儒,破碎大道。”宋潘兴嗣《师道》诗:“师道久不振,小儒咸自私。”清黄宗羲《原君》:“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於天地之间,至桀紂之暴,犹以为汤武不当诛之。”3.旧时文人谦称自己。宋陆游《凄凄行》:“小儒虽微陋,一饭亦忧国。”典

【谬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靡幼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眉救切,音繆。《說文》狂者之妄言也。《博雅》誤也,欺也。《玉篇》亂也,詐也。《廣韻》差也。《書·囧命》繩愆糾謬,格其非心。《史記·李斯傳》謬其說,絀其辭。《前漢·司馬遷傳》差以豪氂,謬以千里。《蜀志·向朗傳》手自挍書,刊定謬誤。又姓。《前漢·儒林傳》謬生,申公弟子。與繆同。又通作繆。《禮·大傳》一物紕繆。《註》紕繆猶錯也。本又作謬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臨邛令繆爲恭敬。又叶眉侯切,音謀。《韓愈·房使君鄭夫人表》道順德嚴顯且裕,宜壽而富今何謬。永貞冬至前四日,寓墳此非其丘

【迹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資昔切,音積。《說文》步處也。《廣韻》足跡也。《左傳·宣十二年》遷大國之迹于鄭。《前漢·揚雄傳》擬足而投迹。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足蹍地而爲迹。又凡功業可見者曰迹。《書·武成》太王肇基王迹。《前漢·王褒傳》索人求士者,必樹霸迹。又凡前人所遺留者曰迹。《莊子·天運篇》《六經》先王之迹也。又凡有所遵循亦曰迹。《書·蔡仲之命》爾乃邁迹自身。《註》仲無所因,故曰邁迹。《前漢·平當傳》深迹其道,而務修其本。《註》謂求其踪迹。又凡有形可見者皆曰迹。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循迹者,非能生迹

【云霄】,高空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一:“齐首高唱,声彻云霄。”南朝宋鲍照《拟行路难》诗之十三:“我初辞家从军侨,荣志溢气干云霄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十回:“歌声縹緲,直入云霄。”瞿秋白《文艺杂著·那个城》:“那个城呢……高入云霄,接近那光华的太阳。”2.泛指高远,深厚。唐武元衡《夜坐闻语寄严十少府》诗:“多负云霄志,生涯岁序侵。”清孙枝蔚《再至海陵访州守田雪龛》诗:“不重云霄义,那能来往频。”3.喻指高位。晋陆云《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》:“明明皇储,叡哲时招。奋厥河滸,矫足云霄。”唐杜甫《奉赠鲜于京兆》诗:“云霄今已逼

【路】《唐韻》洛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魯故切,音賂。《說文》道也。《註》徐鉉曰:道路,人各有適也。《釋名》路,露也。人所踐蹈而露見也。《周禮·夏官·合方氏》掌達天下之道路。《爾雅·釋宮》路,旅途也。《註》途卽道也。《又》一達謂之道路。《註》長道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路,大也。《詩·大雅》厥聲載路。《箋》是時聲音則已大矣。又車也。《詩·魏風》殊異乎公路。《傳》路,車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巾車》王之五路。《註》王在焉曰路。《左傳·桓二年》大路越席。《註》大路,玉路,祀天車也。《疏》路訓大也。君之所在,以大爲號,門曰路

【心】《唐韻》息林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思林切。《說文》人心,土藏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博士說以爲火藏。《徐曰》心爲大火,然則心屬火也。《玉篇》《廣韻》訓火藏。又《荀子·解蔽篇》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。《禮·大學疏》總包萬慮謂之心。又《釋名》心,纖也。所識纖微無不貫也。又本也。《易·復卦》復其見天地之心乎。《註》天地以本爲心者也。《正義曰》言天地寂然不動,是以本爲心者也。《禮·禮器》如松柏之有心也。《註》得氣之本也。《孔疏》得氣之本,故巡四時,柯葉無凋攺也,心謂本也。又中也。心在身之中。《詩序》情動于中。

【仰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魚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語兩切,音。舉首望也。《易·繫辭》仰以觀于天文。《詩·小雅》或棲遲偃仰。又心慕曰企仰。又以尊命曰仰。今公家文移,上行下,用仰字。《前漢·孝文帝紀》詔定三恪禮儀體式,亦仰議之。《註》仰議,猶言議於朝也。又姓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魚向切,音。恃也。俟也,資也。《戰國策》東周之民,可令一仰西周。《註》有望於上則仰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衣食仰給縣官。又《韻會》疑剛切,音昂。《周禮·地官·保氏軍旅之容註》軍旅之容,闞闞仰仰。《釋文》五剛反,亦作卬。◎按《集韻》卬本仰字省文。又《楚辭·

【莲】〔古文〕苓《唐韻》落賢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靈年切,音連。《爾雅疏》北人以蓮爲荷。又《說文》芙蕖之實也。《爾雅·釋草》荷,芙蕖。其實蓮。《註》蓮謂房也。又《集韻》連彥切,連去聲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左馮翊蓮勺。《後漢·鄭興傳註》蓮勺,故城在今同州下邳縣東北。又《字彙補》所夾切。草名。《廣雅》鳶尾、烏蓮,射干也。

【峰】《集韻》同峯。

【望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巫放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無放切,音。《說文》出亡在外,望其還也。从亡,朢省聲。《釋名》望,惘也,視遠惘惘也。《詩·邶風》瞻望弗及。又《詩·大雅》令聞令望。《疏》爲人所觀望。又《孟子》望望然去之。《趙岐註》慚愧之貌也。《朱傳》去而不顧之貌。又《博雅》覗也。《韻會》爲人所仰曰望。又責望。又怨望。又祭名。《書·舜典》望于山川。《傳》皆一時望祭之。《公羊傳·僖三十一年》望者何,望祭也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武方切《正韻》無方切,音亡。義同。《詩·小雅》萬夫所望。《釋文》協韻音亡。又《釋名

【太清】天空。《鹖冠子·度万》:“唯圣人能正其音,调其声,故其德上及太清,下及太寧,中及万灵。”陆佃注:“太清,天也。”《楚辞·刘向<九叹·远游>》:“譬若王侨之乘云兮,载赤霄而凌太清。”王逸注:“上凌太清,游天庭也。”唐高适《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》诗:“七级凌太清,千崖列苍翠。”清薛福成《宁波府学记》:“圣人之道之在天下,犹日月之悬于太清也。”2.天道,自然。《庄子·天运》:“行之以礼义,建之以太清。”成玄英疏:“太清,天道也。”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:“抱其太清之本而无所容与,而物无能营。”3.引申指太古无为而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