翛翛水性云情重,栩栩仙风道骨轻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栩栩仙风道骨轻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: xǔ xǔxiān fēng dào gǔqīng |
翛翛水性云情重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: xiāo xiāoshuǐ xìngyúnqíng zhòng |
翛翛水性云情重,栩栩仙风道骨轻释义
【栩栩】自得貌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昔者庄周梦为胡蝴,栩栩然胡蝶也。”成玄英疏:“栩栩,忻畅貌也。”宋叶适《翁常之挽词》:“幸能栩栩形中去,何不蘧蘧梦裡归。”梁启超《灭国新法论》:“一国之中,纷纷扰扰。若者为英日党,若者为俄法党,得附於大国,为之奴隶,则栩栩然自以为得计。”2.生动,活泼。清袁枚《随园随笔·心史载文天祥事与宋元史不符》:“今日之今,霍霍栩栩,少焉瞩之,已化为古。”郭沫若《落叶·第四信》:“你那复杂的青苍的面色,静脉突露的清癯的身体,栩栩地现在我的眼前。”3.徐徐、微动貌。唐唐彦谦《咏葡萄》:“天风
【仙风道骨】道教语。谓有仙人及得道者的气质神采。唐李白《大鹏赋序》:“余昔於江陵见天臺司马子微,谓余有仙风道骨,可与神游八极之表。”《醒世恒言·勘皮靴单证二郎神》:“小神知得夫人仙风道骨,原是瑶池一会中人。”2.喻指超凡绝俗的品貌风度。宋文天祥《与文侍郎及翁》:“尊性乐在简淡,急流勇退,仙风道骨人也。”清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四:“先生仙风道骨,年已八十,犹替人题陈章侯《莲露图》。”典
【轻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去盈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牽盈切《正韻》丘京切,音卿。《說文》輕車也。《廣韻》重之對也。又去聲。《廣韻》虛正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牽正切《正韻》丘正切,音慶。《集韻》疾也。《左傳·桓十二年》絞小而輕,輕則寡謀。又《僖三十三年》秦師輕而無禮。
【翛翛】1.羽毛残破貌。《诗·豳风·鸱鸮》:“予羽譙譙,予尾翛翛。”毛传:“翛翛,敝也。”2.泛指破敝。明高启《丁校书见招晚酌》诗:“流水入花村杳杳,幽人对酒屋翛翛。”3.象声词。三国魏甄皇后《塘上行》:“边地多悲风,树木何翛翛。”唐岑参《范公丛竹歌》:“盛夏翛翛丛色寒,闲宵槭槭叶声乾。”宋苏轼《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》诗:“江云漠漠桂花湿,海雨翛翛荔子然。”清方以智《变拟古诗》之一:“郭门风翛翛,夹道多白杨。”景耀月《长歌行》:“非风迴地木翛翛,声发金石奋歌喉。”4.高或长貌。唐项斯《和李用夫栽小
【水性】1.水的性能、特点。《后汉书·苏竟传》:“今年《比卦》部岁,《坤》主立冬,《坎》主冬至,水性灭火,南方之兵受岁祸也。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情采》:“夫水性虚而沦漪结,木体实而花萼振:文附质也。”2.指水因含有某种成分而产生的性质。明袁宏道《饮马长城窟行》:“白水洗白骨,瘢尽水酸楚。洗多成黑流,水性毒於蛊。”3.泅水的技能。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四回:“仓素知水性,又在荆州住了数年,愈加惯熟。”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三卷第十六章:“有些士兵和将领多少识些水性,看见张若麒的渔船经过,一面呼救,一面游过去。”4.水有随
【云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王分切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于分切,音雲。《說文》山川氣也。象回轉形。後人加雨作雲,而以云爲云曰之云。《正字通》與曰音別義同。凡經史,曰通作云。又運也。《管子·戒篇》天不動,四時云下,而萬物化。《註》云:運動貌。又狎昵往復也。《詩·小雅》昏姻孔云。《朱傳》云:旋也。《左傳·襄二十九年》晉不鄰矣,其誰云之。《註》云:猶旋。旋歸之也。又語助。《詩·小雅》伊誰云憎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秦文公獲若石云于倉北坂。又陸佃曰:云者,有應之言也。 《左傳·襄二十六年》子朱曰:朱也當御。三云:叔向不應。又云云:衆語也
【情重】情谊深厚,亲密。《水浒传》第六九回:“他自愿去。説这李行首,是他旧日的表子,好生情重,因此前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