晓霞微动觚棱峻,弦月斜明玉瑱方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弦月斜明玉瑱方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平 韵脚:下平十陽 拼音: xián yuèxiémíngyù tiànfāng |
晓霞微动觚棱峻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: xiǎoxiá1dònggū léng |
晓霞微动觚棱峻,弦月斜明玉瑱方释义
【弦月】呈半圆形的月亮。指农历初七、八或廿二、三之月。南朝宋谢灵运《七夕咏牛女》:“火逝首秋节,新明弦月夕。”宋范成大《舫斋晚憩》诗:“雨餘弦月上,尘界本清凉。”明陈山毓《七夕赋》:“怨轻丝之多乱,伤弦月之易零。”清刘大櫆《游浮山记》:“有大石穹起当道,两棖中虚,如植玉环而埋其半於地,自远望之,天光见其下,如弦月焉。”参见“弦”。
【斜】《唐韻》似嗟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徐嗟切,音邪。《說文》抒也。《玉篇》散也,不正也。《王延壽·魯靈光殿賦》枝牚杈枒而斜據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余遮切《正韻》于遮切,音耶。梁州谷名。在武功西南。《前漢·揚雄傳》西自褒斜。《註》南山谷名也。《班固·西都賦》右界褒斜,隴首之險。《註》梁州記曰:萬石城泝漢,上七里有褒谷。南口曰褒,北口曰斜。長四百七十里。又《集韻》時遮切,音闍。伊雅斜,單于名。又直加切,音秅。義同。
【明】〔古文〕朙《廣韻》武兵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眉兵切,音鳴。《說文》照也。《易·繫辭》日月相推,而明生焉。《又》縣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。《疏》日月中時,徧照天下,無幽不燭,故云明。《史記·歷書》日月成,故明也。明者,孟也。又《易·乾卦》大明終始。《疏》大明,曉乎萬物終始。又《易·乾卦》天下文明。《疏》有文章而光明。又《書·堯典》欽明文思安安。《疏》照臨四方謂之明。又《書·舜典》黜陟幽明。《傳》升進其明者。又《書·太甲》視遠惟明。《疏》謂監察是非也。又《洪範》視曰明。《傳》必淸審。又《詩·小雅》祀事孔明。《
【玉瑱】1.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器。《诗·鄘风·君子偕老》:“玉之瑱也,象之揥也。”毛传:“瑱,塞耳也。”《周礼·夏官·弁师》:“诸侯之繅斿九就,瑉玉三采,其餘如王之事,繅斿皆就玉瑱玉笄。”郑玄注:“玉瑱,塞耳也。”2.引申为耳边。《旧唐书·后妃传下·代宗贞懿皇后》:“遗音在於玉瑱,陈迹留於金戺。”3.美石制的柱础。《文选·班固<西都赋>》:“雕玉瑱以居楹,裁金璧以饰璫。”李善注:“言彫刻玉礩,以居楹柱也。”镇物的玉器。瑱,通“镇”。《楚辞·九歌·东皇太一》:“瑶席兮玉瑱,盍将把兮琼芳。”洪兴祖补注:“瑱
【方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府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分房切,音芳。《說文》倂船也。象兩舟省總頭形。或从水作汸。《詩·周南》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《傳》方,泭也。《釋文》小筏曰泭。《爾雅·釋水》大夫方舟。《註》倂兩船。《史記·酈食其傳》方船而下。《註》謂船也。又《易·坤卦》六二直方大。《註》地體安靜,是其方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圜者中規,方者中矩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天道曰圓,地道曰方。方者主幽,圓者主明。又《易·觀卦》君子以省方觀民設敎。《疏》省視萬方。《詩·大雅》監觀四方。《周禮·天官·冢宰》辨方正位。《註》別四方。《
【晓】《唐韻》呼皛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馨鳥切,囂上聲。《說文》明也。《玉篇》曙也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知也。《史記·西南夷傳》指曉南越。又《前漢·元后傳》末曉大將軍。《註》曉,猶白也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遇也。又嬴也。又《博雅》說也。又快也。又《玉篇》慧也。
【微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無非切,音薇。《爾雅·釋詁》幽微也。《易·繫辭》知微知彰。《書·大禹謨》道心惟微。又《廣韻》微,妙也。《禮·禮運》德產之致也精微。又《說文》隱行也。《史記·秦始皇紀》微行咸陽。又《廣韻》細也。《孟子》乃孔子,則欲以微罪行。又《玉篇》不明也。《詩·小雅》彼月而微,此日而微。又《韻會》衰也。《詩·小雅》式微式微。《箋》微乎微者也。《史記·杞世家》杞小微。又《韻會》賤也。《尚書序》虞舜側微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匿微也。《註》微謂逃藏也。《左傳·哀十六年》白公奔山而縊,其徒微之。《註》
【动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徒摠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杜孔切,同上聲。《說文》作也。《增韻》動,靜之對。《易·坤卦》六二之動,直以方也。《書·說命》慮善以動,動惟厥時。又《廣韻》出也。《禮·月令》仲春,蟄蟲咸動。又搖也。《庾信·夢入內堂詩》日光釵焰動,窗影鏡花搖。又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徒弄切,同去聲。《易·繫辭》雷以動之,風以散之。《韻會》凡物自動,則上聲。彼不動而我動之,則去聲。又《集韻》覩孔切,音董。振動,拜也,以兩手相擊而拜。今倭人拜以兩手相擊,蓋古之遺法。
【觚棱】亦作“觚棱”。1.宫阙上转角处的瓦脊成方角棱瓣之形。亦借指宫阙。《文选·班固<西都赋>》:“设璧门之凤闕,上觚稜而栖金爵。”吕向注:“觚稜,闕角也。”《后汉书·班固传上》作“柧棱”。宋王观国《学林·觚角》:“所谓觚稜者,屋角瓦脊成方角稜瓣之形,故谓之觚稜。”明郎瑛《七修类稿·天地三·天目山》:“西周浸冷觚稜月,未必迁岐説果非。”清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之三百:“北望觚稜南望雁,七行狂草达京华。”郁达夫《偶成》诗:“不羡神仙况一官,觚棱那復梦长安。”参见“柧棱”。2.借指京城。宋秦观《赴杭倅至汴上作》诗:“俯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