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雨重三後,余寒百五前

小雨重三後,余寒百五前

诗句读音
小雨重三後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
拼音: xiǎo yǔzhòng sān
余寒百五前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
韵脚:下平一先
拼音: yúhánbǎi wǔqián

小雨重三後,余寒百五前释义

【重三】卦。两个三爻的单卦相重。《京氏易传》卷下:“重三成六,能事毕矣。”参见“重卦”。2.即上巳。指农历三月初三日。唐张说《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》:“暮春三月日重三,春水桃花满禊潭。”宋陆游《上巳》诗:“残年登八十,佳日遇重三。”明胡震亨《唐音癸籤·诂笺一》:“五月五日曰重五,九月九日曰重九,则三月三日亦宜曰重三也。”清赵翼《金二雅绘禊游图》诗:“重三从此增故事,不数典午永和时。”参见“上巳”。

【寒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胡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河干切,音韓。《說文》東也。本作。从人在宀下,从茻薦覆之,下有仌。仌,水也。隸省作寒。《釋名》寒,捍也。捍,格也。《玉篇》冬時也。《易·繫辭》日月運行,一寒一暑。《書·洪範》庶徴曰燠,曰寒。《傳》煥以長物,寒以成物。又司寒,水神。《左傳·昭四年》黑牡秬黍,以享司寒。《註》司寒,元冥,水神也。又《周語》火見而淸風戒寒。《荀悅·申鑒》下有寒民,則上不具服。又窮窘也。《史記·范睢傳》范叔一寒至此哉。《宋史·同甫傳》畸人寒士皆賴之。又國名,在北海,平壽縣東寒亭。《史記

【百五】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,故名。宋程先《锁窗寒·有感》词:“叹嘉会难逢,少年几许?纷纷沸鼎,负了青阳百五。”元张国宾《薛仁贵》第二折:“今日正百五寒食,上坟的都是同乡共里。”清纳兰性德《秋千索·渌水亭春望》词之一:“悠扬扑尽风前絮,又百五,韶光难住。”一说,寒食日在冬至后的一百零六天,故称“百六”。参见“一百五日”、“百六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