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舟漂兀,犯溪烟深入,无穷寒碧

小舟漂兀,犯溪烟深入,无穷寒碧

诗句读音
无穷寒碧平仄:平 平 平 仄
拼音: wú qiónghán bì
犯溪烟深入平仄:仄 平 平 平 仄
拼音: fàn1yānshēn rù
小舟漂兀平仄:仄 平 平 平
韵脚:入十一沒
拼音: xiǎozhōupiāo|piǎo|piàowù

小舟漂兀,犯溪烟深入,无穷寒碧释义

【无穷】1.无尽,无限。指空间没有边际或尽头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今夫天,斯昭昭之多,及其无穷也,日月星辰繫焉,万物覆焉。”《荀子·礼论》:“故天者,高之极也;地者,下之极也;无穷者,广之极也。”宋曾巩《醒心亭记》:“凡公(欧阳修)与州宾客者游焉,则必即丰乐以饮,或醉且劳矣,则必即醒心而望,以见夫羣山之相环,云烟之相滋,旷野之无穷。”巴金《家》二五:“这条路从她的眼前伸长出去,一直到无穷。”2.无尽,无限。指时间没有终结。《书·毕命》:“公其惟时成周,建无穷之基。”《史记·淮南衡山列传》:“高皇始於丰沛……功高三王

【寒碧】给人以清冷感觉的碧色。指代寒凉的碧空。唐陆龟蒙《吴俞儿舞歌·剑俞》:“技月喉,擢霜脊,北斗离离在寒碧。”2.给人以清冷感觉的碧色。指代丛丛浓密的绿荫。宋陆游《东湖新竹》诗:“插竹编篱谨护持,养成寒碧映沦漪。”明胡其毅《孔庙柏歌》:“大成殿前多古柏,树树参天堕寒碧。”3.给人以清冷感觉的碧色。指代清冷的湖水。宋姜夔《暗香》词:“长记曾携手处,千树压、西湖寒碧。”明文徵明《斋前小山秽翳久关家兄召工治之》诗之二:“微风一以摇,波光乱寒碧。”典

【犯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防鋄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父鋄切,凡上聲。《玉篇》抵觸也。《廣韻》干也,侵也,僭也,勝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犯,勝也。《註》陵犯,得勝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兹用不犯于有司。《禮·曲禮》介冑則有不可犯之色。又《檀弓》事親,有隱而無犯。《周禮·夏官》大馭掌馭玉路,以祀及犯軷。《註》行山曰軷。犯之者,封土爲山象,以菩芻棘柏爲神主。旣祭之,則以車轢之而去,喻無險難也。又《字彙補》叶符店切。《歐陽修·新孀詩》蘭枯蕙死誰復弔,殘菊籬根爭豔豔。靑松守節見臨危,正色凜凜不可犯。

【溪】《廣韻》苦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牽奚切。與谿同。《說文》山瀆無所通者。又水註川曰谿。 《廣韻》或作磎。

【烟】《唐韻》烏前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因蓮切《正韻》因肩切,音燕。《說文》本作煙。詳煙字註。《荀子·富國篇》鳧雁若烟海。又《廣韻》於眞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伊眞切,音因。《廣韻》烟熅天地氣。《易》作絪縕。《集韻》或作氤。《班固·典引》烟烟熅熅。《劉楨·魯都賦》曳髮編芒,蔚若霧烟,九采灼爍,華藻紛。(煙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烏前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因蓮切《正韻》因肩切,音燕。《說文》火气也。《周禮·秋官·蟈氏》以其煙被之。又姓。見《字彙》。又於眞切,音因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宗伯註》禋之言煙也。周人尚臭,煙氣之臭聞者。《註》煙音

【深入】;隐藏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毛嬙、丽姬,人之所美也;鱼见之深入,鸟见之高飞。”2.进入到内部或中心。汉贾谊《过秦论下》:“楚师深入,战於鸿门,曾无藩篱之难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五二回:“高廉引领了神兵去得远了,杨林、白胜人少、不敢深入。”杨朔《戈壁滩上的春天》:“他们为了继续替祖国寻找石油,骑着骆驼,带着蒙古包和干粮,远远地深入到荒凉的大沙漠里去。”3.犹深刻,透彻。谢觉哉《不惑集·狠狠地改,彻底地改》:“一般的道理必须通过具体的事实,才能深入了解。”峻青《秋色赋·女英雄孙玉敏》:“和她一起在战地里相处了一个时

【舟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職流切《韻會》之由切,音周。《說文》船也。《釋名》舟言周流也。《易·繫辭》刳木爲舟,剡木爲楫。舟楫之利,以濟不通。《書·說命》若濟巨川,用汝作舟楫。《爾雅·釋水》天子造舟。《註》比船爲橋。《又》諸侯維舟。《註》維連四船。《又》大夫方舟。《註》倂兩船。《又》士特舟。《註》單船。《揚子·方言》關西謂之船,關東謂之舟。今吳越皆謂之船。《世本》黃帝臣共鼓貨狄,刳木爲舟。《呂氏春秋》虞姁作舟。《山海經》滛梁生番禺,是始爲舟。《物理論》化〈彳瓜〉作舟。《束皙·發蒙記》伯盆作舟。又《正韻》載也。

【漂】《唐韻》匹消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紕招切,音飄。《說文》漂,浮也。《書·武成》血流漂杵。又動也。《前漢·中山靖王傳》衆煦漂山。又與飄同。《詩·鄭風》風其漂女。《傳》漂猶吹也。又漂漂,高飛貌。《賈誼·弔屈原賦》鳳漂漂其高逝。又寒也。《馬融·長笛賦》正瀏漂以風洌。《註》瀏漂,淸涼貌。又《杜篤·論都賦》漂槩朱崖。《註》漂槩,謂摩近之也。又《集韻》遙切,音猋。與瘭同。疽病也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匹妙切,音剽。水中擊絮也。《史記·淮隂侯傳》竟漂數十日。《集韻》或作。又水名。《山海經》隗山南有山,漂

【兀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五忽切,音杌。《說文》兀,高而上平也。从一在人上。又刖足曰兀。《莊子·德充符》魯有兀者叔山無趾,踵見仲尼。仲尼曰:無趾,兀者也。又《柳宗元·晉問篇》乗水潦之波,以入於河而流焉,盪突硉兀。《註》危石也。又兀兀,不動貌。《韓愈·進學解》常兀兀以窮年。又《正韻》臬兀,不安也。亦作卼。《易·困卦》于臲卼。又姓。《韻會》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。又《韻會》或作掘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掘若槁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