霞帔星冠复杖藜,积年修炼住灵溪

霞帔星冠复杖藜,积年修炼住灵溪

诗句读音
霞帔星冠复杖藜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
拼音: xiápèixīng1|4fùzhàng lí
积年修炼住灵溪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jī niánxiū liànzhùlíng xī

霞帔星冠复杖藜,积年修炼住灵溪释义

【帔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披義切,音被。《說文》弘農謂帬帔也。《揚子·方言》帬,魏之閒謂之帔。《廣雅》帬也。又《玉篇》在肩背也。《釋名》帔,披也。披之肩背,不及下也。《正字通》褙子也。省作背,以其覆肩背也。《南史·任昉傳》昉子西華,冬月著葛帔練裠。又《廣韻》敷羈切《集韻》攀糜切,音披。義同。又《類篇》班縻切,音悲。同襬。關東人呼裙也。

【星】〔古文〕曐皨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桑經切《正韻》先靑切,音腥。《說文》萬物之精,上爲列星。从晶生聲。一曰象形。从口。古口復注中,故與日同。《釋名》星,散也,列位布散也。《書·堯典》曆象日月星辰。《傳》星,四方中星。又《洪範》五紀,四曰星辰。《傳》二十八宿迭見,以敘節氣。《又》庶民惟星,星有好風,星有好雨。《傳》星,民象,箕星好風,畢星好雨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星者,金之散氣。《註》五星五行之精,衆星列布,體生於地,精成於天,列居錯行,各有所屬。在野象物,在朝象官,在人象事。《前漢·天文志》經星常宿中外官,凡

【冠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古丸切《正韻》沽歡切,音官。《說文》絭也,所以絭髮。从冖,元。冠有法制,故从寸。《徐曰》取其在首,故从元。古亦謂冠爲元服。《白虎通》冠者,卷也。卷持其髮也。《釋名》冠,貫也,所以貫韜髮也。《後漢·輿服志》上古穴居野處,衣毛冒皮。後世聖人見鳥獸有冠角胡,遂制冠冕纓緌。又姓。《風俗通》古者鶡冠子之後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玩切,官去聲。《禮·曲禮》二十曰弱冠。《冠儀》冠者,禮之始也。故聖王重冠。《白虎通》男子幼,娶必冠。《韻會》男子二十加冠曰冠。又爲衆之首曰冠。《前漢·魏

【复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房六切,音伏。《說文》往來也。《廣韻》返也。《書·舜典》如五器卒乃復。《傳》復,還也。《詩·小雅》言歸思復。又《韻會》答也。《書·說命》說復于王。又《韻會》白也。《禮·曲禮》願有復也。又《韻會》反命也。《周禮·天官》諸臣之復。《註》復,報也,反也。《疏》謂羣臣受王命,使臣行之訖,反報於王也。又招魂曰復。《禮·檀弓》復盡愛之道也。《註》復謂招魂,庶幾其精氣之反。又興復。《諸葛亮·出師表》興復漢室,還於舊都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元有復見心。又州名。《隋書·地理志》後周置復州

【杖藜】1.谓拄着手杖行走。藜,野生植物,茎坚韧,可为杖。《庄子·让王》:“原宪华冠縰履,杖藜而应门。”唐杜甫《暮归》诗:“年过半百不称意,明日看云还杖藜。”宋苏轼《鹧鸪天》词:“村舍外,古城旁。杖藜徐步转斜阳。”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六》:“开牖有时邀月入,杖藜到处避人行。”2.藜杖;拐杖。唐护国《赠张驸马斑竹柱杖》诗:“此君与我在云溪,劲节奇文胜杖藜。”宋秦观《宁浦书事》诗之五:“身与杖藜为二,对月和影成三。”明孙仁孺《东郭记·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》:“諳尽江湖味,执青青杖藜。”漢

【积年】多年;累年。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积年之疾,一朝都除。”《后汉书·方术传下·郭玉》:“弟子程高寻求积年,翁乃授之。”唐韩愈《元和圣德诗》序:“外斩杨慧琳、刘闢以收夏蜀,东定青徐积年之叛,海内怖骇,不敢违越。”《醒世恒言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:“高赞请个积年老教授在家馆穀,教着两个女儿读书。”鲁迅《彷徨·肥皂》:“她有时自己偶然摸到脖子上,尤其是耳朵后,指面上总感着些粗糙,本来早就知道是积年的老泥,但向来倒也并不很介意。”2.指有多年实践、经验丰富的人,或阅历很深、懂得人情世故的人。元关汉卿《金线池》第四折:“

【修炼】1.指道教的修道炼气炼丹等活动。唐吕岩《忆江南》词:“劝君修炼保尊年,不久是神仙。”《续资治通鉴·宋太宗雍熙元年》:“正君臣同德、兴化致治之秋,勤行修练,无出於此。”元孙仲章《勘头巾》第四折:“他痴心儿指望结姻缘,全不肯敬天尊养真修炼。”阿英《关于北京<燕九竹枝词>》:“至今远近道流,皆于此日聚城西白云观,观即长春修炼处也。”2.修养陶冶。《资治通鉴·汉明帝永平八年》:“生时所行善恶,皆有报应,故所贵修炼精神,以至为佛。”清吴骞《扶风传信录》:“然亦当隐藏灵跡,修炼心性,不可妄作怪异惑人,以干天谴也。”3

【灵溪】。1.对溪流的美称。晋郭璞《游仙诗》之一:“灵谿可潜盘,安事登云梯。”晋支遁《咏怀诗》之四:“灵溪无惊浪,四岳无埃尘。”北周庾信《至老子庙应诏》诗:“三门临苦县,九井对灵谿。”唐李华《仙游寺》诗:“灵谿自兹去,紆直互纷纠。”2.水名。在浙江天台西北。《文选·孙绰<游天台山赋>》:“过灵溪而一濯,疏烦想於心胸。”李善注:“灵溪,溪名也。”唐李白《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》诗:“灵溪恣沿越,华顶殊超忽。”唐陆龟蒙《和袭美腊后送内大德从勗游天台》:“应缘南国尽南宗,欲访灵溪路暗通。”自注:“溪在天台山下。”3.水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