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丛榆塞迥,高点雁山晴

细丛榆塞迥,高点雁山晴

诗句读音
高点雁山晴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
韵脚:下平十四清
拼音: gāodiǎnyàn shānqíng
细丛榆塞迥平仄:仄 平 平 平 仄
韵脚:上四十一迥
拼音: xìcóngyú sàijiǒng

细丛榆塞迥,高点雁山晴释义

【高】《廣韻》古勞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勞切,音羔。《說文》崇也。象臺觀高之形。从冂口。與倉舍同意。《易·繫辭》高以,貴賤位矣。《註》高謂天體也。《又》崇高莫大乎富貴。又《史記·高祖紀註》張晏曰:禮諡法,無高以爲功,最高而爲漢帝之太祖,故特起名焉。又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沛郡高縣。又姓。《史記·仲尼弟子傳》高柴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号切,音誥。度高曰高。《左傳·隱元年·都城過百雉註》一雉之牆,長三丈,高一丈。《釋文》高,古報反。又如字。又叶居侯切,音鉤。《柳宗元·柳評事墓銘》柳侯之分,在北爲高,充于史氏,世相重侯

【点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多忝切,音玷。《說文》小黑也。又《正韻》點注也。《爾雅·釋器》滅謂之點。《註》以筆滅字爲點。又《玉篇》檢點也。又《廣韻》點畫。又《正韻》更點。又《廣雅》污也。《太史公報任安書》適足以見笑而自點耳。又《集韻》之廉切,音詹。人名。魯有豐點,齊有鮑點。又《集韻》丁賀切,音哆。草葉壞也。《齊民要術》故墟種麻,有點葉夭折之患。又《集韻》都念切,音店。亦汙也。《束皙·白華詩》鮮侔晨葩,莫之點辱。漢典考證:〔《太史公報任安書》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。〕 謹照原文發笑改見笑。 考證:〔《太史公報任安書

【雁山】山”。1.即雁门山。南朝梁江淹《别赋》:“辽水无极,雁山参云。”一本作“鴈山”。唐陈子昂《送魏大从军》诗:“雁山横代北,狐塞接云中。”唐杨凭《边塞行》:“细丛榆塞迥,高点雁山晴。”参见“雁门”。2.即雁荡山。宋陆游《菖蒲》诗:“雁山菖蒲崑山石,陈叟持来慰幽寂。”钱仲联校注引《嘉泰会稽志》:“今会稽有一种,叶有脊如剑,谓之雁荡菖蒲。”参见“雁荡山”。

【晴】《唐韻》疾盈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慈盈切,音情。夝或作晴暒。《玉篇》雨止也,晴明也,無雲也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天晴而見景星。又《韻補》叶慈良切。《張籍·祭韓愈詩》公因同歸還,居處各一方。中秋十六夜,魄圓天差晴。又《說文》夝,雨而夜除星見也。《註》今俗作晴,非。

【细】《廣韻》蘇計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思計切,音壻。《說文》作。微也。《類篇》隷作細。《玉篇》小也。《書·旅獒》不矜細行。《註》輕忽小物。《左傳·襄二十九年》其細已甚。《註》譏其煩碎。又《北史·源思禮傳》何必大子細也。

【丛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徂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徂聰切,族平聲。《說文》聚也。从丵从取。《書·無逸》是叢于厥身。又姓。南北朝滁州刺史叢鐇。又臺名。在邯鄲。又《集韻》或作樷。《前漢·東方朔傳》樷珍怪。又作藂。《前漢·息夫躬傳》藂棘棧棧。《註》詩葛覃註:灌木曰藂。又《韻補》叶徂黃切,音牀。《韓愈·此日足可惜詩》蕭條千萬里,會合安可逢。淮之水舒舒,楚山直叢叢。逢音房。《韻會》後人誤作菆,或作蕞,二字皆非。毛氏曰:丵,上从四直,兩長兩短。从丱,非。丵原刻下从羊。

【榆塞】书·韩安国传》:“后蒙恬为秦侵胡,辟数千里,以河为竟。累石为城,树榆为塞,匈奴不敢饮马於河。”后因以“榆塞”泛称边关、边塞。唐骆宾王《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》诗:“边烽警榆塞,侠客度桑乾。”清赵翼《树海歌》:“我行万里半天下,中原尺土皆耕稼。到此奇观得未曾,榆塞邓林詎足亚。”宁调元《秋兴用草堂韵》:“丛祠明灭篝灯火,落日凄凉榆塞笳。”2.指山海关。明夏完淳《大哀赋》:“出榆塞而草黄,坠犂天而云黑。”清顾炎武《永平》诗:“榆塞晚花重发后,滦河秋雁独飞初。”清纳兰性德《念奴娇·宿汉儿村》词:“无情野火,趁

【迥】《廣韻》戸頃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戸茗切《正韻》戸頂切,音泂。《增韻》寥遠也。又《廣韻》光也,輝也。 通作泂。俗作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