携持山林屐,刺擿沟港艓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携持山林屐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韵脚:入二十陌 拼音: xié chíshān línjī |
刺擿沟港艓 | 平仄:平 平 仄 韵脚:入三十怗 拼音: cì|cītī|zhì|zhāi1gǎng|jiǎngdié |
携持山林屐,刺擿沟港艓释义
【携持】亦作“携持”。携带;扶持。《后汉书·陈蕃传论》:“功虽不终,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。”《世说新语·识鉴》“谢公在东山畜妓”刘孝标注引南朝宋明帝《文章志》:“安纵心事外,疎畧常节,每畜女妓,携持游肆也。”唐陆龟蒙《和袭美谢友人惠人参》:“品第已闻升碧简,携持应合重黄金。”
【山林】1.山与林。亦指有山有林的地区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辨其山林、川泽、丘陵、坟衍、原隰之名物。”晋郭璞《游仙诗》之一:“京华游侠窟,山林隐遯栖。”唐韩愈《谢自然诗》:“山林民可入,魍魎莫逢旃。”赵树理《三里湾·国庆前夕》:“咱们社里还有副业、有水利、有山林、有菜园、有牲口……每部门都得有正副负责人。”2.借指隐居。南朝梁沉约《与谢朏敕》:“尝谓山林之志,上所宜弘。”宋苏轼《王安石赠太傅制》:“方需功业之成,遽起山林之兴。”《宋史·种放传》:“种放,河南洛阳人也……每往来嵩华间,慨然有山林意。”3.指隐
【屐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奇逆切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竭戟切,音劇。《說文》屩也。从履省,支聲。《增韻》木屐也。《晉書·宣帝紀》懿使軍士三千人,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,然後馬步俱進。或作跂。《莊子·天地篇》跂屩爲服。
【刺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七賜切《正韻》七四切,此去聲。《說文》刺,直傷也。从刀束。《爾雅·釋詁》刺,殺也。《春秋·僖二十八年》公子買戍衞,不卒戍刺之。《公羊傳》刺之者何,殺之也。又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庶人則曰刺草之臣。《註》刺猶剗除之也。又《前漢·郊祀志》刺六經中作王制。《註》刺,采取之也。又《廣韻》針刺也。以針黹物曰刺。又《韻會》棘芒也。又《釋名》書姓名於奏白曰刺。《後漢·禰衡傳》建安初游洛下,始達穎川,隂懷一刺,旣而無所之,至刺字漫滅。又《詩·大雅》天何以刺。《毛傳》刺,責之。又《周禮·秋官》司刺掌三刺
【擿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直隻切,音躑。《說文》搔也。《後漢·輿服志》簪以瑇瑁爲擿。《列子·黃帝篇》指擿無痟癢。 一曰投也。《史記·刺客傳》荆軻廢,乃引首,以擿秦王。《註》與擲同。古字耳。《莊子·胠篋篇》擿玉毀珠,小盜不起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他歷切,音剔。挑也。《前漢·宣帝紀》詔令三輔,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。又《趙廣漢傳》發姦擿伏如神。《註》擿謂動發之也。或作硩。又作。又《集韻》丁歷切,音的。義同。又磓也。又陟革切,音謫。取也。與摘同。
【沟】《篇韻》古侯切,音勾。水聲。(溝)《唐韻》古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侯切,音鉤。《說文》水瀆,廣四尺,深四尺。《釋名》田閒之水曰溝。溝,搆也。縱橫相交搆也。《周禮·地官》遂人十夫有溝。又《爾雅·釋水》水註谷曰溝。又溝池,城塹也。《禮·禮運》城郭溝池以爲固。又汗溝,馬中脊也。《齊民要術》相馬法,汗溝欲其深。又《集韻》古項切,音講。與港同。水分流也。詳港字註。又《韻補》叶斤於切,音居。《焦氏·易林》馬驚破車,王孫墜溝,身死魂去,離其室廬。
【港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項切,音講。水分流也。一曰水中行舟道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胡貢切,音哄。港洞,相通貌。《馬融·長笛賦》港洞坑谷。又《集韻》胡降切,音巷。水貌。
【艓】《集韻》達協切,音牒。舟名。《戴暠釣竿篇》翠羽飾長綸,蕖花裝小艓。《杜甫詩》冨豪有錢駕大舸,貧窮耴給行艓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