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鄂该通理,南阳擅德音
西鄂该通理,南阳擅德音释义
【南阳】古地名。春秋晋地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五年》:“晋於是始启南阳。”杨伯峻注:“《水经·清水注》引马融曰:‘晋地自朝歌以南至軹为南阳。’……则南阳大约即河南省新乡地区所辖境,亦阳樊诸邑所在地。”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魏入南阳以和。”2.古地名。战国齐地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一战胜齐,遂有南阳。”杨伯峻注:“即汶阳,在泰山之西南,汶水之北。”《史记·鲁仲连邹阳列传》:“且楚攻齐之南阳,魏攻平陆,而齐无南面之心,以为亡南阳之害小,不如得济北之利大,故定计审处之。”清宋琬《渔家词》:“南阳之南嶧山北,男子不耕女不织。”
【德音】。《诗·邶风·谷风》:“德音莫违,及尔同死。”郑玄笺:“夫妇之言无相违者,则可与女长相与处至死。”后亦用以对别人言辞的敬称。《魏书·宗钦传》:“足下兼爱为心,每能存顾,养之以风味,惠之以德音。”唐韩愈《高君画赞》:“遗书一张,德音不忘。”鲁迅《书信集·致许寿裳》:“倘能先赐德音,犹所说豫大庆。”2.犹德言,指合乎仁德的言语、教令。《国语·楚语上》:“忠信以发之,德音以扬之。”3.用以指帝王的诏书。至唐宋,诏敕之外,别有德音一体,用于施惠宽恤之事,犹言恩诏。汉桓宽《盐铁论·诏圣》:“高皇帝时,天下初定,发德
【西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先稽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先齊切,音粞。《類篇》金方也。《說文》鳥在巢上也。日在西方而鳥栖,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。文作,象形也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少隂者西方,西遷也。隂氣遷落物,於時爲秋。《尚書·大傳》西方者何,鮮方也。或曰鮮方,訊訊之方也。訊者,訊人之貌。又地名。《晉書·地理志》西郡。《韻會》唐置西州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西氏。《姓苑》西門豹之後,改爲西。又《集韻》相咨切,音私。義同。又《篇海》蘇前切,音先。《前漢·郊祀歌》象載瑜,白集西,食甘露,飮榮泉。《後漢·趙壹傳·窮鳥賦》幸賴大
【鄂】《唐韻》《韻會》五各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逆各切,音諤。國名。《史記·殷本紀》以西伯、九侯、鄂侯爲三公。又楚地。《史記·楚世家》中子紅爲鄂王。《註》《九州記》曰:鄂,今武昌。《輿地記》今鄂州武昌,楚之東鄂也。又晉邑。《左傳·隱六年》逆晉侯于隨,納諸鄂,晉人謂之鄂侯。《註》晉別邑。又《玉篇》南陽有西鄂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南陽郡西鄂縣。《註》江夏有鄂,故加西。又鄂然,外見貌。《詩·小雅》鄂不韡韡。又鄂鄂,辨厲也。《大戴禮·立事篇》君子出言以鄂鄂。又垠也。《揚雄·甘泉賦》紛被麗其亡鄂。又幽州人謂額曰鄂。《釋名》額,鄂
【该通】博通。汉蔡邕《翟先生碑》:“该通五经,兼洞坟籍。”唐刘禹锡《荐处士严毖状》:“歷代史及国朝故事悉能该通。”清顾炎武《述古》诗:“六艺既该通,百家亦兼取。”
【理】《唐韻》良止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兩耳切《正韻》良以切,音里。《說文》治玉也。《徐曰》物之脈理,惟玉最密,故从玉。《淮南子·覽冥訓》夏桀之時,金積折廉,璧襲無理。《註》用之煩數,皆鈍而無文。又《說文徐註》治玉治民皆曰理。《書·周官》論道經邦,燮理隂陽。《前漢·循吏傳》政平訟理。又《玉篇》正也。《左傳·成二年》先王疆理天下。《註》理,正也。又《玉篇》道也。《廣韻》義理。《易·繫辭》易而天下之理得矣。《史記·平原君傳》謂公孫龍曰:公無復與孔子高辨事也。其人理勝於辭,公辭勝於理,辭勝於理,終必受詘。《皇極經世》天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