携妻负子来,北阙争顿颡

携妻负子来,北阙争顿颡

诗句读音
北阙争顿颡平仄:仄 平 平 平 仄
拼音: běi quèzhēngdùn sǎng
携妻负子来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
拼音: xiéqī|qìfù zǐlái

携妻负子来,北阙争顿颡释义

【北阙】1.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。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。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:“萧何治未央宫,立东闕、北闕、前殿、武库、太仓。”颜师古注:“未央宫虽南嚮,而上书、奏事、謁见之徒皆诣北闕。”2.用为宫禁或朝廷的别称。汉李陵《答苏武书》:“男儿生以不成名,死则葬蛮夷中,谁復能屈身稽顙,还向北闕,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耶?”唐李白《忆旧游寄淮郡元参军》诗:“北闕青云不可期,东山白首还归去。”宋陆游《西郊》诗:“七十辞北闕,五亩寄西郊。”康有为《星海自京还》诗:“伏陈北闕有封事,醉卧西风賸酒楼。”

【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側莖切《集韻》甾耕切,音箏。《說文》引也。从。《徐鉉曰》音曳。二手而曳之,爭之道也。《廣韻》競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爭能。汝惟不伐,天下莫與汝爭功。又《玉篇》諫也。又訟也。《增韻》理也,辨也。《禮·曲禮》分爭辨訟,非禮不決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印藪有爭不識,爭同。又《集韻》側逬切,箏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本作諍,諫諍也,止也。《孝經·諫諍章》天子有爭臣七人。 《韻會》俗作争,非。漢典考證:〔《禮·曲禮》非理不決。〕 謹照原文非理改非禮。 考證:〔《禮·曲禮》非理不決。〕 謹

【顿颡】下拜,以额角触地。多表示请罪或投降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句践用帅二三之老,亲委重罪,顿顙於边。”《三国志·吴志·诸葛恪传》:“及於难至,然后顿顙,虽有智者,又不能图。”明沉德符《野获编·司道·监司创势家》:“长公为郡伯者,日扶服顿顙於邑令,禾郡为谚曰:‘有眼不曾见,太守跪知县。’”汉

【携】俗攜字。(攜)《唐韻》戸圭切《集韻》懸圭切,音畦。《說文》提也。《六書故》縣持也。《書·立政》左右攜僕。《註》攜持僕御之人。《詩·大雅》如取如攜。《疏》物在地上,手舉攜之。《禮·曲禮》長者與之提攜,則兩手奉長者之手。《註》提攜,謂牽將行。又離也。《左傳·僖七年》招攜以禮。《周語》節度不攜。又連也。《前漢·天文志》杓攜龍角。《註》杓,斗柄也。又姓。見《姓苑》。或省作。俗作携擕,非。

【妻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七稽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千西切,音凄。《說文》妻,與己齊者也。《詩·邶風》士如歸妻,迨冰未泮。又令妻,令善之妻。《詩·魯頌》令妻壽母。又妻曰鄕里。《南史·張彪傳》呼妻曰:我不忍令鄕里落他處。《姚寬曰》猶會稽人言家里。又《梵書·蓮經註》佛有妻,名耶須。又《集韻》千咨切,恣平聲。義同。又七計切,音砌。以女嫁人曰妻之。《論語》以其子妻之。一曰妻者,判合也。夫者,天也。故於字夫正而妻偏。

【负子】1.谓背弃子民。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:“史策祝曰:‘唯尔元孙王发,勤劳阻疾。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於天,以旦代王发之身。’”《后汉书·隗嚣传》:“然后还师振旅,櫜弓卧鼓,申命百姓,各安其所,庶无负子之责。”李贤注:“百姓襁负流亡,责在君上。既安其业,则无责也。”段玉裁《古文尚书撰异·金縢》:“隗嚣告州牧部监等曰‘申命百姓,各安其所,庶无负子之责’,盖谓民安其所,乃无背弃子民之咎。负者,背也。”2.诸侯有病的自谦之词。汉班固《白虎通·杂录》:“天子病曰不豫,言不復豫政也。诸侯曰负子,诸侯子民也,言忧民不復子之

【来】〔古文〕徠《廣韻》落哀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郞才切,賴平聲。至也,還也,及也。《禮·曲禮》禮尚往來。往而不來,非禮也。來而不往,亦非禮也。又《公羊傳·隱五年》公觀魚於棠,登來之也。《註》登讀爲得,齊人謂求得爲登來。又玄孫之子曰來孫。又麥名。《詩·周頌》貽我來牟。《前漢·劉向傳》作飴我釐麰。亦作。又呼也。《周禮·春官》大祝來瞽令臯舞。又姓。又《集韻》洛代切,音賚。撫其至日來。《孟子》放勳曰:勞之來之。又叶鄰奚切,音離。《詩·邶風》莫往莫來,悠悠我思。《素問》恬澹虛無,眞氣從之。精神守內,病安從來。又叶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