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风抵死相摇撼,争奈儒冠裹得牢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争奈儒冠裹得牢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:下平六豪 拼音: zhēngnàirú1|4guǒdé|děi|deláo |
西风抵死相摇撼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: xī fēngdǐ sǐxiāng|xiàngyáo hàn |
西风抵死相摇撼,争奈儒冠裹得牢释义
【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側莖切《集韻》甾耕切,音箏。《說文》引也。从。《徐鉉曰》音曳。二手而曳之,爭之道也。《廣韻》競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爭能。汝惟不伐,天下莫與汝爭功。又《玉篇》諫也。又訟也。《增韻》理也,辨也。《禮·曲禮》分爭辨訟,非禮不決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印藪有爭不識,爭同。又《集韻》側逬切,箏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本作諍,諫諍也,止也。《孝經·諫諍章》天子有爭臣七人。 《韻會》俗作争,非。漢典考證:〔《禮·曲禮》非理不決。〕 謹照原文非理改非禮。 考證:〔《禮·曲禮》非理不決。〕 謹
【奈】同柰。詳木部柰字註。
【儒】《唐韻》人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汝朱切,音襦。學者之稱。《揚子·法言》通天地人曰儒。《周禮·天官》四曰儒,以道得民。又侏儒,短人也。又侏儒,柱名,與株檽同。《韓愈·進學解》欂櫨侏儒。又與偄同。《隸釋魯峻孟郁》儒作偄。
【冠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古丸切《正韻》沽歡切,音官。《說文》絭也,所以絭髮。从冖,元。冠有法制,故从寸。《徐曰》取其在首,故从元。古亦謂冠爲元服。《白虎通》冠者,卷也。卷持其髮也。《釋名》冠,貫也,所以貫韜髮也。《後漢·輿服志》上古穴居野處,衣毛冒皮。後世聖人見鳥獸有冠角胡,遂制冠冕纓緌。又姓。《風俗通》古者鶡冠子之後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玩切,官去聲。《禮·曲禮》二十曰弱冠。《冠儀》冠者,禮之始也。故聖王重冠。《白虎通》男子幼,娶必冠。《韻會》男子二十加冠曰冠。又爲衆之首曰冠。《前漢·魏
【裹】《唐韻》《韻會》古火切,音果。《玉篇》包也。《詩·大雅》乃裹糇糧。《莊子·大宗師》裹飯而往食之。又《宋玉·高唐賦》綠葉紫裹。《註》裹,猶房也。又《郭璞·江賦》濯穎散裹。《註》裹,謂草實也。又《說文》纏也。又《集韻》古臥切,音過。義同。又《韻會》指所包之物也。
【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多則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的則切,音德。《說文》行有所得也。《玉篇》獲也。《韻會》凡有求而獲皆曰得。又賦受亦曰得。《易·乾卦》知得而不知喪。《禮·曲禮》臨財毋苟得。《左傳·定九年》凡獲器用曰得,得用焉曰獲。《孟子》求則得之。又貪也。《論語》戒之在得。又《韻會》與人契合曰相得。《王褒·聖主得賢臣頌》聚精會神,相得益章。又得得,唐人方言,猶特地也。《全唐詩話》貫休入蜀,以詩投王建曰:一瓶一鉢垂垂老,千水千山得得來。又叶都木切,音篤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罪莫大於可欲,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
【牢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魯刀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郞刀切,音勞。《說文》閑養牛馬圈也。从牛,冬省,取其四周帀也。《玉篇》牲備也。《詩·大雅》執豕于牢。《周禮·地官》充人掌繫祭祀之牲牷,祀五帝,則繫於牢。《註》牢,閑也。必有閑者,防禽獸觸齧。《管子·輕重戊篇》殷人之王,立帛牢,服牛馬。又牛曰太牢,羊曰少牢。《禮·王制》天子社稷皆太牢,諸侯社稷皆少牢。又《周禮·天官·小宰》牢禮之灋。《註》三牲牛羊豕,具爲一牢。《齊語》環山於有牢。《註》牢,牛羊豕也。言雖山險,皆有牢牧。又《玉篇》廩食也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願募民自給
【西风】1.西面吹来的风。多指秋风。唐李白《长干行》:“八月西风起,想君发扬子。”清陈维崧《百字令·送周求卓之任荥阳》词:“西风夕照,老鸦啼上枯树。”2.喻一种势力或倾向。今多比喻没落腐朽的势力。《红楼梦》第八二回:“但凡家庭之事,不是东风压倒西风,就是西风压倒东风。”贺敬之《伟大的祖国》诗:“看牛鬼蛇神,正节节溃败,东风浩荡西风衰。”
【抵死】;至死。《汉书·文帝纪》:“此细民之愚,无知抵死,朕甚不取。”唐韩愈《故幽州节度判官张君墓志铭》:“君抵死口不絶駡,众皆曰:‘义士,义士!’”2.判处死刑。《新唐书·裴耀卿传》:“夷州刺史杨濬以贜抵死,有詔杖六十,流古州。”宋王安石《刘君墓志铭》:“弋阳富人为客所诬将抵死,君得实以告。”明王琼《双溪杂记》卷一:“州县官被贼攻破城池,比守边将帅律抵死。”清徐昆《遯斋偶笔·乌程狱》:“狱乃定,文龙抵死。”3.分外;格外。宋王安石《与微之同赋梅花》诗之三:“向人自有无言意,倾国天教抵死香。”金秦略《赋乐真竹拂子
【相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息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思將切,音襄。《說文》省視也。又《廣韻》共也。《正韻》交相也。《易·咸卦》二氣感應以相與。《公羊傳·桓三年》胥命者何,相命也。《註》胥,相也。相與胥音別義通。又質也。《詩·大雅》追琢其章,金玉其相。又相思,木名。《左思·吳都賦》相思之樹。《註》大樹也。東冶有之。又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息亮切,襄去聲。《爾雅·釋詁》視也。《左傳·隱十一年》相時而動。又《集韻》助也。《易·泰卦》輔相天地之宜。《書·立政》用勱相我國家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導也。又勴也。《註》謂贊勉。《疏》鄉飲酒云:
【摇撼】犹摇动。唐顾况《华山西冈游赠隐玄叟》诗:“失风鼓唅呀,摇撼千灌木。”宋张淏《云谷杂记》卷三:“宰相入省,必先以秤称印匣而后开。蔡元长秉政,一日称匣颇轻,疑之,摇撼无声。”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六七回:“庆舍伤重,负痛不能忍,隻手抱庙柱摇撼之,庙脊俱为震动。”巴金《海的梦》前篇一:“她说着把一只手紧紧握着栏杆,用力摇撼。”2.犹言震动,震撼。宋苏轼《上曾丞相书》:“世之奇特之士,莫不为怪诡之词,比物引类,以摇撼当世。”杜鹏程《在和平的日子里》第五章:“听不到人们摇撼天地的喊声,也听不到惊涛骇浪的吼声。”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