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湖千古林和靖,还悟牺尊木质灾

西湖千古林和靖,还悟牺尊木质灾

诗句读音
西湖千古林和靖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
韵脚:上四十靜
拼音: xī húqiān gǔlínhé|hè|huó|huò|hújìng
还悟牺尊木质灾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
韵脚:上平十六咍
拼音: huán|háiwùxī zūnmù zhìzāi

西湖千古林和靖,还悟牺尊木质灾释义

【西湖】“西湖”名者甚多,多以其在某地之西为义。(1)在浙江杭州城西。汉时称明圣湖、唐后始称西湖,为我国著名游览胜地。有苏堤春晓、曲院风荷、平湖秋月、断桥残雪、柳浪闻莺、花港观鱼、雷峰夕照、双峰插云、南屏晚钟、三潭印月等十处胜景。宋欧阳修《采桑子》词:“轻舟短棹西湖好,緑水逶迤。”参阅宋吴自牧《梦粱录·西湖》。(2)在广东省惠州市西,又名丰湖。宋杨万里《惠州丰湖亦名西湖》诗:“三处西湖一色秋,钱塘潁水更罗浮。”(3)在河南省许昌县城外。金元好问《约严侯泛舟》诗:“风物当年小洞庭,西湖此日展江亭。”(4)在福建省福

【千古】1.久远的年代。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睢水四》:“追芳昔娱,神游千古,故亦一时之盛事。”唐李白《丁都护歌》:“君看石芒碭,掩泪悲千古。”宋王安石《金山寺》诗:“谁言张处士,雄笔映千古。”清昭槤《啸亭续录·王西庄之贪》:“贪鄙不过一时之嘲,学问乃千古之业。”朱德《悼左权同志》诗:“太行浩气传千古,留得清漳吐血花。”2.引申为具有长远存在的价值。清赵翼《瓯北诗话·杜少陵诗》:“自此以后,北宋诸公皆奉杜为正宗,而杜之名遂独有千古。”清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卷八:“南宋诸名家,大旨亦不悖於温韦,而各立门户,别有千古。

【林】《唐韻》力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犂針切《正韻》犂沈切,音臨。《說文》平土有叢木曰林。徐曰:叢木,故从二木。平土,故二木齊。《詩·小雅》依彼平林。又野外謂之林。《詩·周南》施于中林。又山木曰林。《穀梁傳·僖十四年》林屬于山爲麓。又《周禮·地官·林衡註》竹木曰林,水衡曰衡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林,君也。又盛貌。《詩·小雅》有壬有林。又林鐘,律名。《禮·月令》季夏之月律中林鐘。《周禮》作函鐘。又羽林,星名。應劭曰:天有羽林,大將軍之星也。林喩若林木,羽翼,鷙擊之意,故以名武官。《前漢·宣帝紀》取從軍死事者之子,養爲羽

【靖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疾郢切,音穽。《說文》立淨也。又一曰細貌。又《玉篇》謀也。《書·盤庚》自作弗靖。《傳》靖,謀也。《詩·小雅》靖共爾位。又《周頌》日靖四方。又《廣韻》思也。《揚子·方言》靖,思也。東齊海岱之閒曰靖。又《廣韻》理也。《詩·小雅》俾予靖之。《傳》靖,治也。《左傳·僖九年》君務靖亂,毋勤于行。又《廣韻》和也。《韻會》安也。《詩·周頌》肆其靖之。《傳》靖,和也。《箋》終能和安之。又《諡法》柔德安衆曰靖,恭己鮮言曰靖,寬樂令終曰靖。又姓。《廣韻》齊靖郭君之後。風俗通云:單靖公之後。又通

【还】《篇海類編》音浮。又音否。俗作還字,非。(還)《唐韻》戸關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胡關切,音環。《說文》復也。《玉篇》反也。《詩·小雅》爾還而入,我心易也。還而不入,否難知也。《註》反也。又《正韻》退也,歸也。《儀禮·鄕飮酒禮》主人答拜還,賔拜辱。《註》還,猶退也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還守豐。又《灌嬰傳》還定三秦。又顧也。《左傳·昭二十年》無所還忌。《註》還,猶顧也。又償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,其事好還。又大還、小還,日至之名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日至于鳥次,是謂小還。至于女紀,是謂大

【悟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五故切,音誤。《說文》覺也。从心吾聲。《困知記》無所覺之謂迷,有所覺之謂悟。又啓發人曰悟。《崔駟達旨》唐睢華顚以悟秦。又通作寤。《史記·項羽傳贊》尙不覺悟。

【牺尊】樽”。亦作“牺罇”。亦作“牺鐏”。古代酒器。作牺牛形,背上开孔以盛酒。或说于尊腹刻画牛形。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“白牡騂刚,牺尊将将。”朱熹集传:“画牛於尊腹也。或曰,尊作牛形,凿其背以受酒也。”《庄子·天地》:“百年之木,破为牺尊,青黄而文之,其断在沟中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中》“奉其牺象”三国吴韦昭注:“牺,牺樽,饰以牺牛。”唐陈子昂《窅冥君古坟记铭序》:“豚鸡在奠,牺鐏若歆。”唐欧阳詹《明水赋》:“湛玉壶以无垢,入牺罇而有待。”宋王安石《比部员外郎陈君墓志铭》:“或断而焚,或剖以为牺尊。”明焦竑《焦氏笔乘·牺

【木质】1.木的性质;木的质地。《梁书·儒林传·范缜》:“今人之质,质有知也。木之质,质无知也。人之质,非木质也;木之质,非人质也。”《元史·祭祀志三》:“命国师僧荐佛事於太庙七昼夜,始造木质金表牌位十有六。”2.形容人的天性朴拙。宋叶适《祭妻母翁安人文》:“我生多艰,蓬首木质。夫人爱之,始自锄祓。”

【灾】《說文》同災。(災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祖才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將來切,音哉。《說文》天火也。《春秋·桓十四年》御廩災。又《玉篇》害也。《書·舜典》眚災肆赦。《傳》過而有害當緩赦之。《左傳·僖十三年》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。又作菑。《詩·大雅》無菑無害。 亦作甾。《史記·秦始皇紀》甾害絕息。又叶子之切。《史記·龜筴傳》十有二月日至爲期,聖人徹焉,身乃無災。又叶將侯切。《班固·幽通賦》震鱗漦于夏庭兮,帀三正而滅周。巽羽化于宣宮兮,彌五辟而成災。 《說文》本作烖。或作灾。籀文作災。(災)漢典考證:〔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