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见外弟又言别

喜见外弟又言别

朝代:唐朝 | 作者:李益 | 诗词类型:唐诗

喜见外弟又言别原文

十年离乱后,长大一相逢。问姓惊初见,称名忆旧容。
别来沧海事,语罢暮天钟。明日巴陵道,秋山又几重。

喜见外弟又言别注释版

十年离乱后,长大一相逢。
十年离乱: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。离乱:一作“乱离”。一:副词。可作“竟然”或“忽而”解。

问姓惊初见,称名忆旧容。
“问姓”两句:“问姓”与“称名”互文见义。

别来沧海事,语罢暮天钟。
别来:指分别十年以来。来,后也。沧海事: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,有如沧海变桑田,桑田变沧海那样。语罢:谈话停止。暮天钟:黄昏寺院的鸣钟。

明日巴陵道,秋山又几重。
巴陵:即岳州(治今湖南省岳阳市),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。

参考资料:

1、于海娣 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:317
2、李静 等.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.北京:华文出版社,2009:143
3、蘅塘退士 等.唐诗三百首·宋词三百首·元曲三百首.北京:华文出版社,2009:130-131

喜见外弟又言别译文版

十年离乱后,长大一相逢。
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,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。

问姓惊初见,称名忆旧容。
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,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。

别来沧海事,语罢暮天钟。
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,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。

明日巴陵道,秋山又几重。
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,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?

喜见外弟又言别作者李益简介

李益(748─827?),字君虞,陇西姑臧(今甘肃武威)人。八岁时,逢安史之乱,西北地区常受到外族侵扰,李益离开家乡。唐代宗大历四年(769)中进士,历任象郑县尉等职位低下的小官。其后弃官而去,游燕、赵间,在藩镇帐下任幕僚十八年,长期征战南北,经过多次战争,所以他对边塞的军旅生活非常熟悉,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、讴歌战士慷慨激昂为国捐躯的诗歌。在艺术上能够吸收乐府民歌的特点,节奏和谐,语言优美精炼。尤其擅长绝句、七律。至唐宪宗时便因诗… 李益详细介绍唐诗三百首, 离别

喜见外弟又言别原文及翻译赏析

  〔外弟〕表弟。〔滄海事〕用滄海桑田之典,指世事變化很大。葛洪《神仙傳》:「麻姑自說云:『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,向到蓬萊,水又滌锻邥䲡r略半也,豈將復還為陵陸乎?』方平笑曰:『聖人皆言海中復揚塵也。』」〔巴陵〕唐郡名,郡治在今湖南岳陽市。

  經過十年的離亂之後,我們都已長大成人,卻在這異地他鄉偶然相逢。問起姓氏,我驚訝這意外的初次見面,你說出名字,我不由得回憶起你昔日的笑貌音容。自從分別以來,社會的變化真是太大了,當暢談完別後情形的時候,蒼茫的暮色中已響起晚鐘。可惜明天又要分別,在那崎嶇的巴陵路上,你走過的秋山將是一重又一重… 查看详情

  《喜见外弟又言别》由李益创作,被选入《唐诗三百首》。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,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。初问姓氏,心已惊疑,待知姓名,即忆起旧容,于是化惊为喜。叙谈伤乱感慨之情,寓之意中。全诗采用白描手法,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,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,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,… 查看详情

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同表弟(外弟)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。在以人生聚散为题材的小诗中,它历来引人注目。 “十年离乱后,长大一相逢”,开门见山,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。这里有三层意思: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。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。它使人想起,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… 查看详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