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历青羌板,南留白帝城
| 诗句 | 读音 |
|---|---|
| 南留白帝城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:下平十四清 拼音: nán|nāliúbái dì2 |
| 西历青羌板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韵脚:上二十五潸 拼音: xī lìqīng qiāngbǎn |
西历青羌板,南留白帝城释义
【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那含切,音男。《說文》草木至南方,有枝任也。《徐曰》南方主化育,故曰主枝任也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太陽者,南方。南,任也。陽氣任養物,於時爲夏。《白虎通》八月之律,謂之南呂何。南者,任也。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。又樂名。《詩·小雅》以雅以南。《韻會》南亦雅樂名,猶九夏也,南夏皆文明之方,故名南。周南召南,亦樂名。又姓。《韻會》魯大夫南遺。《宋書·律志》班左並馳,董南齊轡。又雙南,金也。《范仲淹金在鎔賦》英華旣發,雙南之價彌高。鼓鑄未停,百鍊之功可待。又《翻譯名義》合掌作禮
【白帝】1.古神话中五天帝之一,主西方之神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“祀五帝”唐贾公彦疏:“五帝者,东方青帝灵威仰,南方赤帝赤熛怒,中央黄帝含枢纽,西方白帝白招拒,北方黑帝汁光纪。”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,其口止于鄜衍……於是作鄜畤,用三牲郊祭白帝焉。”《晋书·天文志上》:“西方白帝,白招矩之神也。”清曹寅《巫峡石歌》:“或疑白帝前,黄帝后,灕堆倒决玉垒倾;风喣日暴几千载,旋涡聚沫之所成。”2.“白帝子”的略语。唐李白《登广武古战场怀古》诗:“赤精斩白帝,叱咤入关中。”参见“白帝子”。3.古城名。故
【城】《唐韻》是征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時征切,音成。內曰城,外曰郭。《釋名》城,成也。一成而不可毀也。《古今注》盛也,盛受國都也。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夏鯀作三仞之城。一曰黃帝始立城邑以居。《白虎通》天子曰崇城。《史記·始皇本紀》帝築萬里長城。《前漢·元帝紀》帝初築長安城。城南爲南斗形,城北爲北斗形,因名斗城。又諸侯僭侈,建城踰制,謂之產城,若生子長大之義。《司馬法曰》攻城者,攻其所產。又《唐·李肇·國史補》元日冬至,大朝會,百官已集,宰相後至,列燭多至數百炬,謂之火城。《王禹偁·待漏院記》北闕向曙,東方未明
【西历】西历”。亦作“西歷”。我国对国际公历的旧称。又叫“阳历”,以别于夏历之称“阴历”。清魏源《<海国图志>叙》:“中歷资西,西歷异中,民时所授,我握其宗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三三回:“他的西历并不曾错,不过就是错了华历。”汉
【青羌】1.指东方。《吕氏春秋·求人》:“禹东至榑木之地,日出、九津、青羌之野。”高诱注:“青羌,东方之野也。”2.古代西南地区羌族的一支。服饰尚青色,故称。三国蜀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:“突将、无前、賨叟、青羌、散骑、武骑一千餘人,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鋭。”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南中志》:“移南中劲卒青羌万餘家於蜀。为五部。”唐杜甫《秋风》诗之一:“要路何日罢长戟?战自青羌连白蛮。”清吴伟业《赠家侍御雪航》诗:“青羌十七种,驊騮饰文罽。”3.指青羌人所居之地。宋苏舜钦《送王杨庭著作宰巫山》诗:“江声通白帝,山势
【板】《唐韻》布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補綰切,同版。《說文》判也。又籍也。《莊子·徐無鬼篇》金板六弢。或作鈑。又《玉篇》片木也。《急就篇》木瓦也。《詩·秦風》在其板屋。《正義》西戎之俗,民以板爲屋。又詔板。《後漢·竇武傳》曹節召尚書官屬,使作詔板。又《松窗小牘》鐵券謂之金板。又板官、假板,官品之者。《隋書·官志》有板咨議叅軍,板長史等名。《宋書·百官志》除拜,則爲叅軍事。府板,則爲行叅軍。又手板,笏也。《文獻通考》晉宋以來,謂之手板。又《宋國史補》爲尹者,例置板記事。又《詩·小雅·鴻雁篇》毛傳:一丈爲板,五板爲堵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