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草楷正大小异,点画劲宛精神殊

行草楷正大小异,点画劲宛精神殊

诗句读音
行草楷正大小异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仄 仄
韵脚:上平七之
拼音: xíng cǎokǎi zhèngdà xiǎo4
点画劲宛精神殊平仄:仄 仄 仄 仄 平 平 平
韵脚:上平十虞
拼音: diǎn huàjìn|jìngwǎn|yuānjīng shénshū

行草楷正大小异,点画劲宛精神殊释义

【行草】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字体。宋苏轼《郭熙画秋山平远》诗:“为君纸尾作行草,烱如嵩洛浮秋光。”明赵宧光《金石林绪论》:“行草,如二王帖中稍纵体,孙过庭《书谱》之类皆是也。”陈衍《元诗纪事·沉贵》:“﹝温日观﹞酒酣兴发,以手泼墨,然后挥笔,迅于行草,收拾散落,顷刻而就。”2.行书与草书的并称。唐张怀瓘《六体书论》:“子敬不能纯一,或行草杂糅,便者则为神会之间,其锋不可当也。”宋陆游《作字》诗:“整整复斜斜,翩如风际鸦。书成半行草,眼倦正昏花。”康有为《广艺舟双楫·原书》:“由秦分而变汉分,自汉分而变真书

【楷正】端正,工整。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杂艺》:“晋宋以来,多能书者。故其时俗,递相染尚,所有部帙,楷正可观。”《北齐书·赵彦深传》:“﹝赵仲将﹞学涉羣书,善草隶。虽与弟书,书字楷正,云草不可不解,若施之於人,即似相轻易。”

【大小】大与小;大或小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﹝孟冬之月﹞审棺椁之薄厚,塋丘垄之大小。”三国蜀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愚以为宫中之事,事无大小,悉以咨之。”明张居正《遵谕自陈不职疏》:“然臣愚,窃以为官有崇卑,则称有难易;任有大小,则责有重轻。”刘半农《瓦釜集·代自序》:“可见一种语言传布的区域的大小,和他感动力的大小,恰恰成了一个反比例。”2.指尊卑或长幼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言君臣、上下、父子、兄弟、内外、大小皆有威仪也。”《后汉书·度尚传》:“申令军中,恣听射猎。兵士喜悦,大小皆相与从禽。”金董解元《西厢记

【异】《廣韻》與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盈之切《正韻》延之切,音怡。《廣韻》已也。《書·堯典》异哉,試可乃已。《傳》异,已也,退也。言餘人盡巳,惟鯀可試,無成乃退。《正義》异聲近巳,巳訓止,是停住之意,故爲退也。又《集韻》發歎也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羊吏切《正韻》以智切,怡去聲。《說文》舉也。又《廣韻》退也。又與異通。《列子·楊朱篇》何以异哉。(異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羊吏切《正韻》以智切,移去聲。《說文》分也,从廾从。予也。《博雅》異分也。《史記·商君傳》民有二男以上,不分異者,倍其賦。又不同也

【点画】1.文字之点与横竖等笔画。隋王度《古镜记》:“文体似隶,点画无缺,而非字书所有也。”宋欧阳修《归田录》卷一:“凡飞白以点画象物形,而点最难工。”清刘毓崧《<古谣谚>序》:“语言在文字之先,故点画不先於声音,简札不先於应对。”2.画家作画的一种技法。宋黄休复《益州名画录·滕昌祐》:“其画蝉蝶草虫,谓之点画,盖唐时陆果、刘襃之类也。”

【劲】《唐韻》居正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堅正切《正韻》居慶切,頸去聲。《說文》强也。从力,巠聲。《廣韻》健也。《增韻》堅也,遒也。《左傳·宣十二年》中權後勁。又《正韻》亦作繕。《禮·曲禮》急繕其怒。

【宛】〔古文〕惌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於阮切《韻會》委遠切,音琬。《說文》屈草自覆也。又宛然猶,依然。《詩·秦風》宛在水中央。《註》宛然,坐見貌。《魏風》好人提提,宛然左辟。《註》宛然,讓之貌。又丘名。《爾雅·釋丘》宛中,宛丘。《又》丘上有丘爲宛丘。《註》宛謂中央隆高。又平聲。《玉篇》《集韻》《類篇》於袁切,音鴛。大宛,西域國名,去長安萬二千五百里。又縣名。《一統志》宛,本申伯國,春秋時屬晉,戰國爲韓宛邑,秦爲宛縣,漢因之,明屬南陽府。又姓。《左傳》鄭大夫宛射犬,楚大夫宛春。又去聲,於願切,音苑。小也。《詩·小雅》宛

【精神】1.指人的精气、元神。相对于形骸而言。《吕氏春秋·尽数》:“圣人察阴阳之宜,辨万物之利,以便生,故精神安乎形,而年寿得长焉。”汉王符《潜夫论·卜列》:“夫人之所以为人者,非以此八尺之身也,乃以其有精神也。”元揭傒斯《哭王十良仲》诗:“精神与时息,形质随日化。”2.指人的意识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道家使人精神专一,动合无形,赡足万物。”清刘大櫆《见吾轩诗序》:“文章者,古人之精神所藴结也。”孙中山《军人精神教育》:“至于精神定义若何,欲求精确之界限,固亦非易,然简括言之,第知凡非物质者,即为精神可矣。”

【殊】《唐韻》市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慵朱切《正韻》尚朱切,音殳。《說文》死也。漢令曰:蠻夷長有罪,當殊之。《莊子·在宥篇》殊死者相望也。《註》廣雅曰:殊,斷也。司馬云決也。一曰誅也。《字林》云死也。《前漢·宣帝詔》赦殊死以下。又絕也。《前漢·宣帝詔》骨肉之親,粲而不殊。《師古註》粲,明也。殊,絕也。明於仁恩,不離絕也。《前漢·韓信傳》軍皆殊死戰。《師古註》殊,絕也。謂決意必死。又斷絕也。《左傳·昭二十三年》斷其後之木而弗殊。又傷而未絕也。《史記·蘇秦傳》齊大夫與蘇秦爭寵,使人刺蘇秦,不死,殊而走。又別也,異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