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歌与坐睡,处处现神通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行歌与坐睡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:去五寘 拼音: xíng gēyǔ|yù|yúzuò4 |
处处现神通 | 平仄:仄 仄 仄 平 平 韵脚:上平一東 拼音: chǔ chùxiànshéntōng |
行歌与坐睡,处处现神通释义
【行歌】走边歌唱。借以发抒自己的感情,表示自己的意向、意愿等。《晏子春秋·杂上十二》:“梁丘据左操瑟,右挈竽,行歌而出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三五回:“久闻使君纳士招贤,欲来投托,未敢輒造;故行歌於市,以动尊听耳。”清孙枝蔚《贫士诗》:“行歌每负薪,听者勿沾巾。”典
【与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同與。《說文》賜予也。一勺爲与。《六書正譌》寡則均,故从一勺。(與)〔古文〕《廣韻》弋諸切《正韻》弋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演女切,音予。《說文》黨與也。《戰國策》是君以合齊與强楚。《註》與,黨與也。《管子·八觀篇》請謁得于上,則黨與成于下。又《廣韻》善也。《禮·禮運》諸侯以禮相與。又《增韻》及也。《易·說卦》是以立天之道,曰隂與陽。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。立人之道,曰仁與義。又許也,從也。《論語》吾與點也。《管子·形勢解》鬼神助之,天地與之。又待也。《論語》歲不我與。又《博雅》如也。《前
【坐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徂臥切,音座。行之對也。《禮·曲禮》坐如尸。《又》虛坐盡後,食坐盡前。又便坐,別坐之處。《前漢·文翁傳》在便坐受事。又《後漢·宣秉傳》秉修高節,光武特拜御史中丞,詔與司隸校尉中書令同專席而坐,京師謂之三獨坐。又猶守也。《左傳·桓十二年》楚伐絞,軍其南門。絞人爭出,驅楚役徒于山中。楚人坐其北門,而覆諸山下,大敗之。又古者謂跪爲坐。《禮·曲禮》先生琴瑟書策在前,坐而遷之。《註》坐,跪也。又《律》有罪坐。《前漢·文帝紀》除收帑相坐律令。又罪人對理曰坐。《左傳·僖二十八年》
【睡】《唐韻》是僞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樹僞切《正韻》殊僞切,音瑞。《說文》坐寐也。《史記·商君傳》衞鞅語事良久,孝公時時睡,弗聽。《前漢·賈誼治安策》將吏被介冑而睡。又花名。《淸異錄》盧山一比丘晝寢石上,夢中聞花香,旣覺,尋香求之,因名睡香。四方奇之,謂乃花中祥瑞,遂以瑞易睡。又草名。《洞冥記》末多國有五味草,食之使人不眠,名曰却睡草。《述異記》桂林有睡草,見之則令人睡。亦呼爲懶婦箴。 《說文》本作,从目聲。《六書故》睡卽古寐字。zdic.ne&#
【处处】居。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京师之野,于时处处,于时庐旅。”郑玄笺:“京地乃众民所宜居之野也,於是处其当处者,庐舍其宾旅。”朱熹集传:“处处,居室也。”各处;每个方面。《汉书·游侠传·原涉》:“自哀平间,郡国处处有豪桀,然莫足数。”宋苏轼《残腊独出》诗之一:“处处野梅开,家家腊酒香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七回:“这毛病人人易犯,处处皆同。”郁达夫《过去》:“老二的活泼,在她的行动、言语、嬉笑上,处处都在表现。”
【现】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形甸切,音見。《集韻》玉光。又《正韻》顯也,露也。《抱朴子至理卷》或形現往來。又《集韻》胡典切,音蜆。石之次玉者。
【神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食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乗人切,音晨。《說文》天神,引出萬物者也。《徐曰》申卽引也,天主降氣,以感萬物,故言引出萬物。又《皇極經世》天之神棲乎日,人之神棲乎目。又神明。《書·大禹謨》乃聖乃神。《孔傳》聖無所不通,神妙無方。《易·繫辭》隂陽不測之謂神。《王弼云》神也者,變化之極,妙萬物而爲言,不可以形詰。《孟子》聖而不可知之謂神。又鬼神。陽魂爲神,隂魄爲鬼。氣之伸者爲神,屈者爲鬼。又諡法。《史記》民無能名曰神。又姓。漢騎都尉神矅。又升人切,音伸。《張衡·東京賦》神荼副焉。《註》海中神名。神,音
【通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他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他東切,統平聲。《說文》達也。《正韻》徹也。《易·繫辭》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。《禮·學記》知類通達。又亨也,順也。《禮·儒行》上通而不困。《註》謂仕則上達乎君,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。《易·節卦》不出戸庭,知通塞也。又暢也。《爾雅》四時和爲通正。《註》通,平暢也。又總也。《禮·王制》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。《註》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,使有十年之餘也。又開也。《前漢·何武傳》通三公官。《註》謂更開置之也。又也。《前漢·夏侯勝傳》先生通正言。《註》謂道之也。又凡人往來交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