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钩参婉曲,天汉助昭回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星钩参婉曲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: xīnggōucān|shēn|cēn|sānwǎn qū |
天汉助昭回 | 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tiān hànzhù|chúzhāo huí |
星钩参婉曲,天汉助昭回释义
【星】〔古文〕曐皨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桑經切《正韻》先靑切,音腥。《說文》萬物之精,上爲列星。从晶生聲。一曰象形。从口。古口復注中,故與日同。《釋名》星,散也,列位布散也。《書·堯典》曆象日月星辰。《傳》星,四方中星。又《洪範》五紀,四曰星辰。《傳》二十八宿迭見,以敘節氣。《又》庶民惟星,星有好風,星有好雨。《傳》星,民象,箕星好風,畢星好雨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星者,金之散氣。《註》五星五行之精,衆星列布,體生於地,精成於天,列居錯行,各有所屬。在野象物,在朝象官,在人象事。《前漢·天文志》經星常宿中外官,凡
【钩】《廣韻》古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侯切,音溝。《玉篇》鐵曲也。又《廣韻》劒屬。《韻會》古兵有鉤,有鑲,皆劒屬。引來曰鉤,推去曰鑲。《前漢·韓延壽傳》鑄作刀劒鉤鐔。《註》鉤,亦兵器也。似劒而曲,所以鉤殺人也。又劒環。《戰國策》無鉤竿鐔,蒙須之便。《註》鉤,劒頭環。《史記·楚世家》楚國折鉤之喙,足以爲九鼎。《註》凡戟有鉤喙,鉤口之尖也。言楚國戟之鉤,口尖有折者,足以爲鼎也。又劒名。《淮南子·修務訓》純鉤魚腸。《註》純鉤,利劒名。又刀名。《鮑照·樂府》錦帶佩吳鉤。《沈括曰》吳鉤,刀名也。刀彎,今南蠻用之,
【参】〔古文〕朁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倉含切,音驂。《集韻》謀度也,閒厠也。又《玉篇》相謁也。《廣韻》參,承也,覲也。又《增韻》干與也,參錯也。又《韻會》三相參爲參,五相伍爲伍。《易·繫辭》參伍以變。《韻會》左傳,自參以上。周禮,設其參。皆謂三相參列也。後世參軍,參謀,參知政事,蓋取此義。又星名。《前漢·天文志》參爲白虎三星,直者是爲衡石。《註》參三星者,白虎宿中,東西直似稱衡也。又《唐韻》所今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疏簪切,音森。《說文》商星也。本作曑,从晶聲。《徐曰》其上晶與星同義也。今文作參。
【婉曲】。宋谢枋得《文章轨范·小心文》:“文势圆活而婉曲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六:“媒妈道:‘应承繇不得不应承,只好把説话放婉曲些。’”郑振铎《插图本中国文学史》第三章第一节:“子桓的四言调,其情调也很婉曲。”2.指委婉曲折的事由、心意等。《水浒传》第七二回:“宋江便唤燕青,附耳低语道:‘我要见李师师一面,你可生个婉曲入去,我在此间吃茶等你。’”明王守仁《教条示龙场诸生·责善》:“责善,朋友之道,然须忠告而善道之,悉其忠爱,致其婉曲,使彼闻之而可从,绎之而可改。”
【天汉】1.天河。《诗·小雅·大东》:“维天有汉,监亦有光。”毛传:“汉,天河也。”三国魏曹丕《杂体诗》:“天汉迴西流,三五正纵横。”唐张籍《秋夜长》诗:“秋天如水夜未央,天汉东西月色光。”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拒媒》:“便有那乌衣子弟伴红裙,难道是织女、牵牛天汉津。”2.汉朝之美称。旧题汉李陵《答苏武书》:“出天汉之外,入强胡之域。”
【助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牀據切《正韻》狀祚切,耡去聲。《說文》左也。从力,且聲。《廣韻》益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之所助者,順也。又《韻補》叶牀舉切。《揚雄·太翕首》翕食嘬嘬,利如舞也。翕其羽,朋友助也。
【昭回】辰光耀回转。《诗·大雅·云汉》:“倬彼云汉,昭回于天。”朱熹集传:“昭,光也。回,转也。言其光随天而转也。”唐卢照邻《释疾文·粤若》:“泮涣粲烂兮,象星汉之昭回。”明李贽《杂说》:“喷玉唾珠,昭回云汉,为章於天矣。”2.指星辰。唐杨炯《老人星赋》:“昼观云物,夜察昭回。”3.指日月。唐上官婉儿《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》诗:“睿词悬日月,长得仰昭回。”唐沉佺期《巫山高》诗:“巫山峰十二,环合隐昭回。”前蜀贯休《寿春进祝圣·千载降祥》诗:“九天宫上圣,降世共昭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