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乐谁家年少,两两更三三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两两更三三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: liǎng liǎnggēng|gèngsān sān |
行乐谁家年少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仄 拼音: háng|xíng4|4|4|4shuí jiānián shào |
行乐谁家年少,两两更三三释义
【两两】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魁下六星,两两相比者,名曰三能。”南朝陈徐陵《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主书》:“既通宫闈,无容静默,两两相对,俱有损伤。”宋梅尧臣《送石昌言舍人还蜀拜扫》诗:“舍人亦与泰阶近,两两联裾如雁行。”元张可久《小梁州·郊行即事》曲:“小桥流水落红香,两两鸳鸯。”2.犹言稀稀落落。宋王安石《次韵王禹玉平戎庆捷》:“天子坐筹星两两,将军归佩印累累。”明张五山《驻马听·秋游莫愁湖因过陈荩卿看菊》曲:“粧点秋光,黄叶丹枫飘两两;轻摇兰桨,沙鸥汀鷺起双双。”
【更】《玉篇》今作更。《集韻》隷作更。○按更字,諸韻書作字重文。《正字通》云俗字,非。
【三三】1.谓三乘以三。《宋书·律历志上》:“黄钟之律长九寸,物以三生,三三九,三九二十七,故幅长二尺七寸,古之制也。”2.童谣名。宋苏轼《会双竹席上奉答开祖长官》诗:“算来九九无多日,唱着三三忆旧游。”王文诰辑注引冯应榴曰:“《唐书》童謡:打麦三三三。”明袁宏道《法华庵同诸开士限韵》:“农人占九九,童子契三三。”3.指三三径。清曹寅《寄题东园》诗之六:“桃坞下多蹊,三三别一径。”参见“三三径”。4.三同、三让、三虞的合称。《逸周书·酆谋》:“初用三同:一戚取同,二任用能,三矢无声。三让:一近市,二贱粥,三施资。
【行】《唐韻》戸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何庚切,音蘅。《說文》人之步趨也。《類篇》从彳从亍。《韻會》从彳,左步。从亍,右步也。左右步俱舉,而後爲行者也。《爾雅·釋宮》堂上謂之行,堂下謂之步。《釋名》行,伉也,伉足而前也。又《廣韻》適也,往也,去也。又《增韻》路也。《禮·月令》孟冬,其祀行。《註》行,在廟門外之西,爲軷壤,高二寸,廣五寸,輪四尺,設主軷上。又道也。《晉語》下有直言,臣之行也。又五行。《書·洪範》我聞在昔,鯀陻洪水,汨其五行。《韻會》五行,運于天地閒,未嘗停息,故名。又行人,官名。《廣韻》周有大
【乐】《唐韻》五角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逆角切,音岳。《說文》五聲八音之總名。《書·舜典》夔,命女典樂,敎胄子。詩言志,歌永言,聲依永,律和聲。《易·豫卦》先王作樂崇德,殷薦之上帝,以配祖考。《禮·樂記》大樂與天地同和。又鐘鼓、羽籥、干戚,樂之器也。屈伸、俯仰、綴兆、舒疾,樂之文也。《孝經》移風易俗,莫善于樂。又姓。《左傳》晉大夫樂王鮒,《戰國策》燕樂毅。複姓。《孟子》樂正裘。又《唐韻》盧各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歷各切,音洛。喜樂也。《通論》喜者主於心,樂者無所不被。《易·繫辭》樂天知命。《孟子》與民同
【谁家】1.何家,哪一家。《乐府诗集·相和歌辞二·蒿里》:“蒿里谁家地,聚歛魂魄无贤愚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二八回:“武松忍耐不住,按定盒子,问那人道:‘你是谁家伴当?怎地只顾将酒食来请我?’”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回:“王举人道:‘去年在谁家作馆?’”2.谁,何人。唐张鷟《游仙窟》:“十娘咏曰:‘眼心俱忆念,心眼共追寻;谁家解事眼,副着可怜心?’”元无名氏《鸳鸯被》第二折:“他题的名姓儿别,语话儿差,空着我担个没来由牵掛,这不识羞的汉子你是谁家?”孙犁《澹定集·致铁凝信(三)》:“鲁迅在《中国小说史略》中,曾列有对照表(即
【年少】。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:“寡人年少,蒞国之日浅,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。”唐韩愈《论淮西事宜状》:“恐其年少,未能理事。”郭沫若《两个大星》诗:“婴儿的眼睛闭了,海边上坐着个年少的母亲。”2.犹少年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先主传》:“好交结豪杰,年少争附之。”宋王谠《唐语林·政事上》:“其后补署,悉用年少。”清龚自珍《能令公少年行》:“我能令公颜丹髩緑而与年少争光风,听我歌此胜丝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