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旅为伤神,子孙在何处,飋飋起悲风,萧骚白杨树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行旅为伤神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: xíng lǚwéi|wèishāngshén |
子孙在何处 | 平仄:仄 平 仄 平 仄 拼音: zǐ sūnzàihé|hē|hèchǔ|chù |
飋飋起悲风 | 平仄:仄 平 平 拼音: sè sèqǐbēi fēng |
萧骚白杨树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: xiāo sāobáiyáng shù |
行旅为伤神,子孙在何处,飋飋起悲风,萧骚白杨树释义
【行旅】1.旅客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,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。”唐孟浩然《夜渡湘水》诗:“行旅时相问,潯阳何处边?”《明史·宦官传二·陈奉》:“每託巡歷,鞭笞官吏,剽劫行旅。”郭小川《春暖花开》诗:“柳条扬手,为田野招徕行旅。”2.出行;旅行。南朝宋谢瞻《答灵运》诗:“叹彼行旅艰,深兹眷言情。”唐韩愈《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》诗:“遗我行旅诗,轩轩有风神。”清傅山《送高二亮归平州》诗:“白头羞苜饭,黄叶梦楼桑,吾道方行旅,无为歧路伤。”许地山《海角的孤星》:“但因新人不惯行旅的缘故,他乐意
【伤】《唐韻》式羊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尸羊切,音商。痛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傷思也。《詩·周南》維以不永傷。《小雅》我心憂傷。又創也,損也。《書·說命》若跣弗視地,厥足用傷。又毀傷也。《禮·緇衣》心以體全,亦以體傷。又戕害也。《左傳·僖二十二年》君子不重傷。又姓。《左傳》傷省,宋人。又《諡法》未家短折曰傷。又叶式亮切,同慯。《張衡·四愁詩》路遠莫致倚愁悵,何爲懷憂心煩傷。漢典考證:〔《爾雅·釋訓》憂思也。〕 謹照原文釋訓改釋詁,憂思也改傷思也。〔《書·說命》若跣勿視地。〕 謹照原文勿視改弗視。 考證:〔《爾雅
【神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食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乗人切,音晨。《說文》天神,引出萬物者也。《徐曰》申卽引也,天主降氣,以感萬物,故言引出萬物。又《皇極經世》天之神棲乎日,人之神棲乎目。又神明。《書·大禹謨》乃聖乃神。《孔傳》聖無所不通,神妙無方。《易·繫辭》隂陽不測之謂神。《王弼云》神也者,變化之極,妙萬物而爲言,不可以形詰。《孟子》聖而不可知之謂神。又鬼神。陽魂爲神,隂魄爲鬼。氣之伸者爲神,屈者爲鬼。又諡法。《史記》民無能名曰神。又姓。漢騎都尉神矅。又升人切,音伸。《張衡·東京賦》神荼副焉。《註》海中神名。神,音
【子孙】1.儿子和孙子,泛指后代。《书·洪范》:“身其康强,子孙其逢吉。”汉贾谊《过秦论》上:“自以为关中之固,金城千里,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。”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·记事一》:“侍郎于京师,遇乡人至,必命子孙出见,而列侍焉。”明张居正《请戒谕群臣疏》:“尔等亦皆垂功名於竹帛,緜禄廕於子孙,顾不美歟!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一回:“便是将来的子孙,有命作官固好。不然,守着这点地方,也还可以耕种读书,不至冻饿。”2.单指儿子。《隋书·西域传·附国》:“有死者……子孙不哭,带甲儛剑而呼云:‘我父为鬼所取,我欲报寃杀鬼。’”
【在】《唐韻》昨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盡亥切,裁上聲。《爾雅·釋訓》居也。《易·乾傳》在下位而不憂。又察也。《書·舜典》在璿璣玉衡,以齊七政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。又存也。《論語》父母在。又所在也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徵詣行在。《蔡邕·獨斷》天子以四海爲家,謂所居爲行在所。又姓。晉汝南太守在育。又脾神曰常在,見《黃庭經》。又昨代切,音載。義同。又叶雌氏切。音此。善也。《詩·小雅》不屬于毛,不離于裏。天之生我,我辰安在。又叶才里切。示上聲。《屈原·離騷》吾令豐隆乗雲兮,求虙之所在。解佩纕以結言兮,
【何】《唐韻》胡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寒歌切,賀平聲。曷也,奚也,孰也,詰詞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禹曰何。《詩·小雅》夜如何其。又誰何。猶言莫敢如何也。《賈誼·過秦論》利兵而誰何。又未多時曰無何,亦曰無幾何。《史記·曹參傳》居無何,使者果召參。又《前漢·袁盎傳》南方濕,君能日飮,無何,可免禍也。《註》無何,言更無餘事也。又《南史·西域傳》西域呼帽爲突何。又《古今樂錄》羊無夷伊那何,皆曲調之遺聲。又國名。《隋書》西域有何國。又姓。又娙何,漢女官名,秩比二千石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下可切,賀上聲。同荷。儋也,負也。
【处】《唐韻》昌與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敞呂切,音杵。《玉篇》居也。《詩·王風》莫或遑處。又止也。《詩·召南》其後也處。 《廣韻》留也,息也,定也。又居室也。《詩·大雅》于時處處。又歸也。《左傳·襄四年》民有寢廟,獸有茂草,各有攸處。又分別也。《晉書·杜預傳》處分旣定,乃啓請伐吳之期。又制也。《晉書·食貨志》人閒巧僞滋多,雖處以嚴,而不能禁也。又姓。《前漢·藝文志》《處子》九篇。《師古註》《史記》云:趙有處子。《廣韻》《風俗通》云:漢有北海太守處興。又州名。《一統志》晉屬永嘉郡,隋置處州。又《廣韻》讀去聲,昌據切。
【飋飋】象声词。多指风声。唐王周《西山晚景》诗:“半引弯弯月,微生飋飋风。”元杨显之《潇湘雨》第二折:“我看了些洒红尘秋雨的这丝丝,更和这透罗衣金风飋飋。”
【悲风】1.凄厉的寒风。《古诗十九首·去者日以疏》:“白杨多悲风,萧萧愁杀人。”晋陆机《苦寒行》:“阴云兴巖侧,悲风鸣树端。”宋张孝祥《浣溪沙·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》词:“万里中原烽火北,一尊浊酒戍楼东,酒阑挥泪向悲风。”清陈梦雷《西郊杂咏》之九:“灌木动悲风,残云迷孤屿。”2.琴曲名。唐李白《月夜听卢子顺弹琴》诗:“忽闻《悲风》调,宛若《寒松》吟。”王琦注:“释居月《琴曲谱録》有《悲风操》、《寒松操》……并琴曲名。”明乌斯道《月夜弹琴记》:“因援琴鼓《悲风》一曲,妾听凄然。”
【萧骚】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。五代齐己《小松》诗:“后夜萧骚动,空阶蟋蟀听。”宋欧阳修《呈元珍表臣》诗:“披条泫转清晨露,响叶萧骚半夜风。”郭沫若《长春集·遍地皆诗写不赢》诗:“树叶萧骚作响,微风吹送清香。”2.萧条凄凉。唐祖咏《晚泊金陵水亭》诗:“江亭当废国,秋景倍萧骚。”宋范成大《公辨再赠复次韵》:“书生活计极萧骚,爝火微明似束蒿。”清西泠酒民《蝶恋花·秋日湖上》词:“一片明湖歌舞旧,景色萧骚,恁处堪回首。”3.稀疏。宋陆游《初秋书怀》诗:“二十年前已二毛,即今何恨鬢萧骚。”明张四维《双烈记·行游》:“桃腮柳眼
【白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旁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薄陌切,音帛。《說文》西方色也。隂用事,物色白。从入合二,二隂數也。《釋名》啓也。如水啓時色也。《爾雅·釋天》秋爲白藏。《疏》秋之氣和,則色白而收藏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書繪之事,西方謂之白。《書·禹貢》冀州,厥土惟白壤。靑州,厥土白墳。又《禮·檀弓》殷人尚白。又《增韻》素也。潔也。《易·賁卦》白賁无咎。《註》其質素,不勞文飾也。又《說卦》巽爲白。《疏》風吹去塵,故潔白也。又明也。《禮·曾子問》當室之白。《註》謂西北隅得戸明者也。《荀子·正名篇》說不行,則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