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住忽然忘近远,阴晴未肯定寒暄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阴晴未肯定寒暄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yīnqíngwèikěn dìnghán xuān |
行住忽然忘近远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: háng|xíngzhùhū ránwàngjìn yuǎn |
行住忽然忘近远,阴晴未肯定寒暄释义
【阴】與隂同。見《字彙補》字註。(陰)〔古文〕霒侌瘖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於今切《正韻》於禽切,音音。《說文》闇也。《釋名》陰,蔭也,氣在內奧蔭也。《玉篇》幽無形,深難測謂之陰。《易·坤卦》陰雖有美含之,以從王事,弗敢成也。地道也,妻道也,臣道也。《禮·月令》百官靜事毋,以定晏陰之所成。又《周禮·天官·內宰》以陰禮敎六宮。《註》陰禮,婦人之禮。又《內小臣》掌王之陰事陰令。又《地官·大司徒》以陰禮敎親,則民不怨。《註》陰禮,謂男女之禮。又陰晴。《詩·邶風》曀曀其陰。《又》以陰以雨。又《說文》山之北也。《書·禹貢
【晴】《唐韻》疾盈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慈盈切,音情。夝或作晴暒。《玉篇》雨止也,晴明也,無雲也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天晴而見景星。又《韻補》叶慈良切。《張籍·祭韓愈詩》公因同歸還,居處各一方。中秋十六夜,魄圓天差晴。又《說文》夝,雨而夜除星見也。《註》今俗作晴,非。
【未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無沸切,音味。《說文》未,味也。六月,百果滋味已具,五行木老於未,象木重枝葉之形。《爾雅·釋天》太歲在未曰協洽。《禮·月令註》季夏者,斗建未之辰也。又《前漢·律歷志》昧薆於未。《釋名》未,昧也。日中則昃,向幽昧也。又《玉篇》未猶不也,未有不,卽有也。又未央,複姓。見《李淳風·乙巳占》。
【肯定】1.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,与“否定”相对。毛泽东《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》:“不应该肯定我们的一切,只应该肯定正确的东西;同时,也不应该否定我们的一切,只应该否定错误的东西。”冰心《寄小读者》十二:“我死心塌地的肯定了我们居住的世界是极乐的。”浩然《艳阳天》第一一三章:“萧长春听出这些议论话里有话,知道有人给他们煽了风,也就更肯定了自己的估计。”2.表示承认的;正面的,与“否定”相对。沙汀《闯关》二:“一科科长取消了他的肯定的答复,开始从这个新的变化估计起敌情来了。”赵树理《实干家潘
【寒暄】。汉荀悦《申鉴·俗嫌》:“故喜怒哀乐,思虑必得其中,所以养神也;寒暄虚盈,消息必得其中,所以养体也。”明刘基《初夏即景》诗:“前日大热释我裘,昨日一雨凉如秋。寒暄倐忽反覆手,冰炭着躰何由瘳。”2.犹冬夏。指岁月。南朝陈徐陵《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》:“自皇家祸乱,亟积寒暄,九州万国之人、蟠木流沙之地,莫不行号卧泣,想望休平。”唐李商隐《为贺拔员外上李相公启》:“葭灰檀火,屡变于寒暄。”《旧唐书·张濬传》:“经歷寒暄,耗费百万。”明李东阳《重游西涯次韵方石》:“流水平堤柳绕垣,重来又隔几寒暄。”3.谓问候起居寒
【行】《唐韻》戸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何庚切,音蘅。《說文》人之步趨也。《類篇》从彳从亍。《韻會》从彳,左步。从亍,右步也。左右步俱舉,而後爲行者也。《爾雅·釋宮》堂上謂之行,堂下謂之步。《釋名》行,伉也,伉足而前也。又《廣韻》適也,往也,去也。又《增韻》路也。《禮·月令》孟冬,其祀行。《註》行,在廟門外之西,爲軷壤,高二寸,廣五寸,輪四尺,設主軷上。又道也。《晉語》下有直言,臣之行也。又五行。《書·洪範》我聞在昔,鯀陻洪水,汨其五行。《韻會》五行,運于天地閒,未嘗停息,故名。又行人,官名。《廣韻》周有大
【忽然】1.不经心,忽略。《墨子·天志上》:“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於天也,忽然不知以相儆戒,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。”汉荀悦《汉纪·哀帝纪上》:“人情不能无懈怠,或忽然不察其非而从之……其为害深矣。”《汉书·刘向传》:“如忽然用之,此天地之所以先戒,灾异之所以重至者也。”2.俄顷,一会儿。《庄子·知北游》:“人生天地之间,若白驹之过郤,忽然而已。”清张岱《西湖梦寻·灵隐寺》:“及余饭后出寺门,见有千餘人蜂拥而来,肩上担米,顷刻上廪,斗斛无声,忽然竟去。”3.突然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﹝长桑君﹞乃悉
【忘】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武方切《正韻》無方切,音亡。《說文》不識也。《增韻》忽也。又遺也。《書·微子之命》予嘉乃德,曰篤不忘。謂不遺也。又《儀禮·士冠禮》壽考不忘。《註》長有令名,不忽然而遽盡也。又善忘,病也。《莊子·達生篇》氣下而不上,則使人善忘。又坐忘,無思慮也。《莊子·大宗師》回坐忘。又《廣韻》《正韻》巫放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無放切,音妄。《韻會》棄忘也。《增韻》遺忘也。《周禮·地官·司刺》三宥,一曰遺忘。又志不在也。《左傳·隱七年》鄭伯盟,歃如忘。《註》志不在于歃血也。又《韓愈·別竇司直詩》中盤進橙栗,投擲
【近远】1.指亲近或疏远的人。《汉书·公孙弘传》:“其性意忌,外宽内深。诸常与弘有隙,无近远,虽阳与善,后竟报其过,杀主父偃,徙董仲舒胶西,皆弘力也。”2.近处和远处。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飒秣建国》:“进止威仪,近远取则。其王豪勇,邻国承命。”清宋之绳《梅花》诗:“漠漠冻云连近远,荒荒野月照清寒。”3.谓远近的程度。晋木华《海赋》:“徒识观怪之多骇,乃不悟所歷之近远。”《敦煌变文集·李陵变文》:“李陵问:‘火去此门近远?’左右报言:‘火去此间一里。’”宋陈克《谒金门》词:“消息不知郎近远,一春长梦见。”4.偏义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