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兹废弃余,疲马解鞍驮

幸兹废弃余,疲马解鞍驮

诗句读音
幸兹废弃余平仄:仄 平 仄 仄 平
拼音: xìngzī|cífèiqì yú
疲马解鞍驮平仄:平 仄 仄 平 仄
拼音: pímǎjiě āntuó

幸兹废弃余,疲马解鞍驮释义

【兹】〔古文〕茊《唐韻》子之切《集韻》津之切,音孜。《說文》草木多益也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此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念茲在茲。又蓐席也。《爾雅·釋器》蓐謂之茲。《公羊傳·桓十六年》屬負茲舍不卽罪爾。《註》諸侯有疾稱負茲。又《史記·周本紀》康叔封布茲。《徐廣曰》茲,藉草之名。又《通志·氏族略》宋茲成,墊江人。又通滋。《前漢·五行志》賦歛茲重。《揚子·太經》天不之茲。又《荀子·正論篇》琅玕龍茲。《註》與髭同。又《篇海》音慈。龜茲,國名。

【弃余】之物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“是岁用枣祗、韩浩等议,始兴屯田”裴松之注引三国魏王沉《魏书》:“自遭荒乱,率乏粮穀。诸军并起,无终岁之计,飢则寇略,饱则弃餘。”2.所抛弃的多馀之物。唐韩愈《卫府君墓志铭》:“嗟惟君,篤所信,要无有,弊精神,以弃餘,贾於人。”宋叶适《经总制钱一》:“而秦檜权忮,劫胁一世而出其上,及其取於弃餘琐屑之间以为国命者,是何其无耻之至是也哉!”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谈·谈艺六·叶水心论<三国志>》:“﹝叶﹞又云:近世有谓《三国志》当更修定者,盖见注所载尚有诸书;不知注之所载,皆寿弃餘。”

【疲】《唐韻》符羈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蒲麋切,音皮。《說文》勞力也。《玉篇》乏也。《增韻》倦也。《前漢·萬石君傳》慶慙不任職,上書曰:臣幸得待罪丞相,疲駑無以輔治。《後漢·光武紀》我自樂此,不為疲也。又《增韻》止也。又《管子·小匡篇》諸侯以疲馬犬羊為幣。《注》疲謂瘦也。又《集韻》或作罷。《左傳·成十六年》奸時以動,而疲民以逞。《釋文》疲,亦本作罷。又《類篇》章移切,音支。病也。 《類篇》或作疷。

【马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莫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母下切,麻上聲。《說文》怒也,武也。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。《玉篇》黃帝臣相乗馬。馬,武獸也,怒也。《正韻》乗畜。生於午,稟火氣。火不能生木,故馬有肝無膽。膽,木之精氣也。木臓不足,故食其肝者死。《易·說卦傳》乾爲馬。《疏》乾象天,天行健,故爲馬。《春秋·說題辭》地精爲馬。《春秋·考异記》地生月精爲馬。月數十二,故馬十二月而生。《周禮·夏官·馬質》掌質馬,馬量三物,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,皆有物賈。又《校人》掌王馬,辨六馬之屬。凡大祭祀,朝觐,會同,毛馬而頒之。

【解鞍】示停驻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广令诸骑曰:‘前!’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,止,令曰:‘皆下马解鞍!’”南朝宋颜延之《秋胡诗》之三:“严驾越风寒,解鞍犯霜露。”唐虞世南《饮马长城窟行》:“轻骑犹衔勒,疑兵尚解鞍。”宋姜夔《扬州慢》词:“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,解鞍少驻初程。”

【驮】《廣韻》徒河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唐何切,音駝。《玉篇》馬負貌。《廣韻》馱,騎也。《李白詩》吳姬十五細馬馱。又《韻會》或作他。《揚子·方言》凡以驢馬馲駝載物者謂之負他。又或作佗。《前漢·趙充國傳》以一馬自佗負。《師古註》凡以畜產載負物者,皆謂之佗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唐佐切,佗上聲。又《集韻》《五音集韻》徒蓋切,音大。義同。又《集韻》縣名,在江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