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剃阇梨顶尚青,满村看说法华经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新剃阇梨顶尚青 | 平仄:平 仄 平 仄 仄 平 韵脚:下平十五青 拼音: xīntìshé lí3shàngqīng |
满村看说法华经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mǎncūnkàn|kānshuō fǎhuá|huà|huājīng |
新剃阇梨顶尚青,满村看说法华经释义
【新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息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斯人切《正韻》斯鄰切,音辛。《說文》取木也。又《博雅》初也。《易·大畜》日新其德。《書·胤征》咸與惟新。《詩·豳風》其新孔嘉。《禮·月令》孟秋,農乃登穀,天子嘗新,先薦寢廟。又《唐書·禮樂志》正旦羣臣上千秋萬歲壽,制曰履新之慶。又姓。《晉語》新穆子。又複姓。《史記·魯仲連傳》新垣衍。《註》索隱曰:新垣,姓。衍,名也,爲梁將。又州名。漢屬合浦郡,梁立新州。又《詩·小雅》薄言采芑,于彼新田。《朱傳》田一歲曰葘,二歲曰新田。又《韻補》叶蘇前切。《道藏歌》終劫複始劫,愈覺靈顏
【剃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他計切,音替。髮也。《玉篇》除髮也。亦作鬀。《集韻》本作。或作剔。
【阇梨】亦作“闍黎”。梵语“阿阇梨”的省称。意谓高僧。亦泛指僧。《梁书·侯景传》:“﹝僧通﹞初言隐伏,久乃方验,人并呼为闍梨,景甚信敬之。”南朝陈徐陵《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》:“旷济羣品,为天人之师,水陆空行,皆所尊贵,言必闍黎和尚,书輒致敬和南,远近嗟咏,贵贱顒仰。”《西游记》第四七回:“闍黎还念经,班首教行罢。”姚锡钧《寄楚伧即题其午梦堂卷子》诗:“幸是闍梨好才思,疎鸦残月点分湖。”漢
【顶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都挺切,音鼎。《說文》顚也。《廣韻》頂,頭上。《揚子·方言》顚頂,上也。《易·大過》過涉滅頂。 籀作。或作顁。
【青】〔古文〕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倉經切,音鶄。《說文》東方色也。《釋名》靑,生也。象物之生時色也。《書·禹貢》厥土靑黎。《荀子·勸學篇》靑出之藍而靑於藍。又神名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,祭靑帝。又州名。《書·禹貢》海岱惟靑州。又鳥名。《禮·曲禮》前有水,則載靑旌。《註》靑,靑雀,水鳥。又木名。《庾信·步虛詞》空靑爲一林。《註》雲笈七籤,玉淸天中有樹,似松,名曰空靑之林。又《廣韻》男靑、女靑,皆木名。出羅浮山記。又果名。靑子,橄欖也。《蘇軾詩》紛紛靑子落紅鹽。又藥名。《本草綱目》空靑,腹中空,
【满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莫旱切《集韻》母伴切,音懣。《說文》盈溢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不自滿假。《傳》滿謂盈實。《正義》滿以器喩,故爲盈實。《管子·霸言篇》地大而不爲,命曰土滿。人衆而不理,命曰人滿。兵威而不止,命曰武滿。又姓,晉滿奮。又《集韻》莫困切,音悶。同懣。《說文》煩也。或省作滿。《前漢·霍光傳》憂滿不食。又《韻補》叶美辨切,音免。《蘇軾詩》南都從事亦學道,不恤枯腸誇腦滿。問羊他日到金華,應時相將遊閬苑。又、満、。
【村】《唐韻》此尊切《集韻》麤尊切《正韻》倉尊切,寸平聲。《廣韻》墅也。《增韻》聚落也。字从邑从屯。經史無村字,俗通用。《晉·陶潛·歸田園詩》曖曖遠人村。《桃花源記》村中聞有此人,咸來問訊。
【说法】1.宣讲宗教教义。南朝梁慧皎《高僧传·译经中·鸠摩罗什》:“什以説法之暇,乃寻访外道经书。”《西游记》第五八回:“都到七宝莲臺之下,各听如来説法。”汤用彤《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》第二分第十九章:“盖佛为提谓、波利二人説法,全在劝善种福。”鲁迅《坟·未有天才之前》:“抬出祖宗来说法,那自然是极威严的。”2.说书的方法。郭沫若《我的童年》第一篇四:“说法是照本宣科,十分单纯的。”3.措词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六回:“我如今把这做戏子的话藏起不要説,也并不必説他家弄行头。只説他是个举人,不日就要做官;家里又开着字号
【华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戸花切《集韻》胡瓜切,音划。《書·舜典》重華協于帝。《傳》華謂文德。又《禮·檀弓》華而睆。《疏》凡繪畫,五色必有光華,故曰華畫也。又《廣韻》草盛也。又粉也。《曹植·洛神賦》鉛華弗御。又髮白也。《後漢·陳蕃傳》蹇諤之操,華首彌固。又華林,園名。《魏志》芳林園卽今華林園。又地名。《戰國策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。《史記·秦本紀註》華陽,地名。《吳志·孫皓傳》皓舉大衆出華里。又《水經注》河水東南徑華池。又華表。《古今註》堯設誹謗木,今之華表。又星名。《晉書·天文志》大帝九星曰華蓋。又《韻會》胡化切,音
【经】〔古文〕坕《唐韻》《廣韻》古靈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堅靈切,音涇。《說文》織也。《玉篇》經緯,以成繒帛也。《易·屯卦》君子以經綸。《疏》經,謂經緯。又《易·頤卦》拂經於丘。《註》經猶義也。又《書·酒誥》經德秉哲。《傳》能常德持智。《左傳·昭二十五年》夫禮,天之經也。《註》經者,道之常。又《詩·大雅》經之營之。《傳》經,度之也。又《周禮·天官·冢宰》體國經野。《註》經,謂爲之里。《疏》南北之道謂之經,東西之道謂之緯。又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以經邦國。《註》經,法也。王謂之禮經常所秉以治天下者也。又《禮·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