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义书之于简策,微辞知我者春秋

新义书之于简策,微辞知我者春秋

诗句读音
新义书之于简策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
拼音: xīn yìshūzhīyújiǎn cè
微辞知我者春秋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wēi cízhī|zhìwǒzhěchūn qiū

新义书之于简策,微辞知我者春秋释义

【新义】新的意义;新的思想。对旧义而言。《晋书·王接传》:“接乃更注《公羊春秋》,多有新义。”《宋史·王安石传》:“初,安石训释《诗》《书》《周礼》既成,颁之学官,天下号曰‘新义’。”蒋智由《卢骚》诗:“《民约》倡新义,君威扫旧骄。”胡采《<在和平的日子里>序》:“从张总工程师和韦珍身上显示出:给他们战斗力量的是党,帮助老一代人启示人生新义的是党,帮助新一代人成长壮大的还是党。”

【之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止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眞而切,音枝。《說文》出也,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適也,往也。《禮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氣,則無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禮·大學》之其所親愛而辟焉。《註》之,適也。《朱傳》猶於也。又語助辭。《書·金縢》禮亦宜之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語尾,或層出。如毛詩我之懷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,六句九之字,常華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詩·周南》之子于歸。《註》之子,是子也。又變也。《

【于】《唐韻》羽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雲俱切,音迂。《爾雅·釋詁》于,曰也。又往也。《書·大誥》民獻有十夫,予翼以于。《詩·小雅》王于出征。又《儀禮·士冠禮》宜之于假。《註》于,猶爲也。宜之見爲大矣。又《聘禮》賄在聘于賄。《註》于讀曰爲。言當視賓之禮,而爲之財也。又《司馬相如·長門賦敘》因于解悲愁之辭。又未定之辭。《公羊傳·僖二十八年》歸于者何。歸于者,罪未定也。又行貌。《韓愈·上宰相書》于于焉而來矣。又于于,自足貌。《莊子·應帝王》其臥徐徐,其覺于于。又鐘兩口之閒曰于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鳧氏爲鐘,兩欒

【简策】“简筴”。即简册。由竹简编连而成。后指史籍、典籍。《管子·宙合》:“是故圣人著之简筴,传以告后进。”汉王充《论衡·定贤》:“口谈之实语,笔墨之餘跡,陈在简筴之上。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书记》:“古史世本,编以简策,领其名数,故曰録也。”宋司马光《进交趾献奇兽赋表》:“臣等谓宜命协律播之声歌,詔太史编之简策。”《金史·选举志一》:“前代立贤无方,如版筑之士,鼓刀之叟,垂光简策者不可胜计。”汉

【微辞】而隐含讽谕的言辞;隐晦的批评。《公羊传·定公元年》:“定哀多微辞。”孔广森通义:“微辞者,意有所託而辞不显,唯察其微者,乃能知之。”汉东方朔《非有先生论》:“故卑身贱体,説色微辞,愉愉喣喣,终无益於主上之治,即志士仁人不忍为也。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徵圣》:“虽精义曲隐,无伤其正言;微辞婉晦,不害其体要。”鲁迅《热风·对于批评家的希望》:“﹝批评家﹞虽然似乎微辞过多,其实却是对于文艺的热烈的好意,那也实在是很可感谢的。”郭沫若《李白与杜甫·杜甫的门阀观念》:“杜甫对陶渊明却有微辞。”典

【知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陟离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珍離切《正韻》珍而切,智平聲。《說文》詞也。从口从矢。《徐曰》知理之速,如矢之疾也。又《玉篇》識也,覺也。《增韻》喩也。《易·繫辭》百姓日用而不知。《書·臯陶謨》知人則哲,能官人。又漢有見知法。《史記·酷吏傳》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,作見知法。《註》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。又相交曰知。《左傳·昭四年》公孫明知叔孫于齊。《註》相親知也。又《昭二十八年》魏子曰:昔叔向適鄭,鬷蔑一言而善,執手遂如故知。《楚辭·九歌》樂莫樂兮新相知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匹也。《詩·檜風》樂子之無知。《

【我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五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語可切,俄上聲。《說文》施身自謂也。《廣韻》已稱也。又稱父母國曰我,親之之詞。《春秋·隱八年》我人祊。又姓。古賢人,著書名我子。又《說文》或說我,頃頓也。○按頃頓,義與俄同。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,存考。又《韻補》叶與之切,音台。《揚子·太經》出我入我,吉凶之魁。《註》我音如台小子之台。又叶阮古切,音五。《張衡·鮑德誄》業業學徒,童蒙求我。濟濟京河,實爲西魯。,篆文我。

【者】《廣韻》章也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止野切,音赭。《說文》別事詞也。从白聲。,古文旅字。《韻會》今作者。《玉篇》語助也。《增韻》又卽物之辭,如彼者,如此者。《易·乾卦》元者,善之長也。又《增韻》又此也。凡稱此箇爲者箇是也。今俗多用這字,這乃魚戰切,迎也。又《韻補》叶掌與切。《史記·秦始皇紀》人迹所至,無不臣者。《註》索隱曰:者,協音渚。《楚辭·九歌》搴芳洲兮杜若,將以遺乎遠者。時不可以驟得,聊逍遙兮容與。《韻會》者,古文渚字,故从旅聲。後人以者添水作渚,以別者也之者,故者但爲語助。又叶阻可切。《繆襲·挽

【春秋】春季与秋季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春秋教以《礼》《乐》,冬夏教以《诗》《书》。”晋陶潜《移居》诗之二:“春秋多佳日,登高赋新诗。”沈从文《从文自传·我所生长的地方》:“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,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,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。”2.指春秋两季的祭祀。《国语·楚语上》:“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,请为‘灵’若‘厉’。”韦昭注:“春秋,言春秋禘、祫。”3.泛指祭祀。《左传·僖公十三年》:“春秋窀穸之事。”4.泛指四时。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:“春秋匪解,享祀不忒。”郑玄笺:“春秋犹言四时也。”汉张衡《东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