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知势力非汝敌,独恐清议无遗余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心知势力非汝敌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仄 平 韵脚:入十五鎋 拼音: xīn zhīshì lìfēirǔdí |
独恐清议无遗余 | 平仄:平 仄 平 仄 平 仄 平 拼音: dúkǒngqīng yìwúyí yú |
心知势力非汝敌,独恐清议无遗余释义
【心知】心智。知,同“智”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,而无哀乐喜怒之常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知,音智。”《旧唐书·柳公绰传》:“寒暑满天地之间,浹肌肤於外;好爱溢耳目之前,诱心知於内。”清戴震《孟子字义疏证·性》:“人之血气心知,原於天地之化者也。”犹知心。指好友或情人。唐严维《丹阳送韦参军》诗:“丹阳郭里送行舟,一别心知两地秋。”唐李咸用《送进士刘松》诗:“滔滔皆鲁客,难得是心知。”明冯梦龙《山歌·素帕》:“不写情词不写诗,一方素帕寄心知。”
【势力】1.权力,处于高位而产生的威力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《春秋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,有威权势力,其事实皆形於传,是以隐其书而不宣,所以免时难也。”《南史·谢庄传》:“﹝庄﹞大明元年,起为都官尚书。上时亲览朝政,虑权移臣下,以吏部尚书选举所由,欲轻其势力。”宋苏轼《书蒲永昇画后》:“王公富人,或以势力使之,永昇輒嘻笑捨去,遇其欲画,不择贵贱,顷刻而成。”老舍《茶馆》第二幕:“一改民国呀,他还有钱,可没了势力,所以侄子们敢欺负他。”2.泛指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方面的力量。《北史·毛脩之传》:“亮既剧蜀,弗量势力,严
【非】《唐韻》甫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匪微切,音飛。《說文》違也。从飛下翄,取其相背。《玉篇》不是也。《書·說命》無恥過作非。《易·繫辭》辨是與非。又《玉篇》下也。又《玉篇》隱也。又《增韻》訾也。《孝經·五章》非聖人者無法,非孝者無親。又《玉篇》責也。《前漢·魏相傳》使當世責人非我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經》非山之首,其上多金玉。又姓。《風俗通》非子,伯益之後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尾切,音斐。《集韻》本作誹。謗也。《前漢·食貨志》不入言而腹非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作腹誹。又《鼂錯傳》非謗不治。《註》非,讀曰誹。又《韻會
【汝】《唐韻》人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忍與切,音茹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出弘農盧氏,還歸山東入淮。《水經》汝水出河南梁縣勉鄕西天息山。《酈道元注》今汝水出魯陽縣之大盂山黃柏谷,至原鹿縣,南入於淮,謂之汝口。側有汝口戍,淮汝之交會也。《春秋釋例》汝水至汝隂褒信縣入淮。《詩·周南》遵彼汝墳。又州名。《廣韻》春秋時爲王畿及鄭楚之地。左傳,楚襲梁,及霍,漢爲梁縣,後魏屬汝北郡,隋移于陸渾縣北,遂攺爲汝州。《廣輿記》今屬河南州,西有臨汝城古蹟。又汝寧,郡名。《廣輿記》秦屬潁川,漢曰汝南,元曰汝寧郡,有汝陽縣。又姓。《書
【敌】《集韻》乎刮切,音頢。盡也。(敵)《廣韻》徒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亭歷切,音狄。《說文》仇也。《書·微子》相爲敵讎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敵,當也。《疏》仇匹相當也。《易·同人》伏戎於莽,敵剛也。《左傳·文六年》敵惠敵怨,不在後嗣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敵,匹也。《博雅》輩也。《玉篇》對也。《禮·曲禮》雖貴賤不敵。又《增韻》拒抵也。《管子·兵法篇》明理而勝敵。又《博雅》上也。《廣韻》主也。
【独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谷切《正韻》杜谷切,音犢。《說文》犬相得而。从犬蜀聲。羊爲羣,犬爲獨也。又獸名。《埤雅》顏從曰:獨一叫而猨散,鼉一鳴而龜伏。或曰鼉鳴夜,獨叫曉。獨,猨類也。似猨而大,食猨。今俗謂之獨猨。蓋猨性羣,獨性特,猨鳴三,獨叫一,是以謂之獨也。又獨,獸名。詳前字註。又《廣韻》單獨。《詩·小雅》哀此惸獨。《傳》獨,單也。《又》念我獨兮。《爾雅·釋山》獨者蜀。《疏》蟲之孤獨者名蜀,是以山之孤獨者亦名曰蜀也。《揚子·方言》一蜀也。南楚謂之獨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經》獨山,多金玉美石。又《廣韻》複姓有獨
【恐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丘隴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丘勇切,音。《說文》懼也。从心巩聲。《徐曰》恐,猶兇也。《黃帝素問》腎在志爲恐。《註》恐,所以懼惡也。《正韻牋》恐有驚惶之意。懼乃畏怕之實,恐在懼前也。《海錄》唐太宗撰太子接三師禮,與三師書,前名惶恐。後名惶恐再拜。又惶恐,灘名。《蘇軾詩》地名惶恐泣孤臣。又《廣韻》區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欺用切,去聲。疑也,慮也,億度也。 从。今省作卂。俗从几,誤。
【清议】对时政的议论;社会舆论。《艺文类聚》卷二二引三国魏曹羲《至公论》:“厉清议以督俗,明是非以宣教者,吾未见其功也。”《晋书·傅玄传》:“其后纲维不摄,而虚无放诞之论盈於朝野,使天下无復清议。”清顾炎武《日知录·清议》:“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,犹足以维持一二,至於清议亡,而干戈至矣。”郭沫若《中国史稿》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:“东汉后期,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越腐败,农民起义的浪潮此伏彼起,官僚和知识分子中间,也对当权的统治者不断地发出抗议,形成一种社会舆论,叫做‘清议’。”
【无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,亡也。奇字,无通。王育說,天屈西北爲无。《易·乾卦》无咎。《釋文》无音無。易內皆作此字。《藝苑雄黃》无亦作亡。古皆用亡无,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。詩、書、春秋、禮記、論語本用无字,變篆者變爲無,惟易、周禮盡用无。然論語亡而爲有,我獨亡,諸無字,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,故不改也。又《廣韻》莫胡切,音模。南无,出《釋典》。(無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扶切《廣韻》武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微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亡也。《玉篇》不有也。《書·舜典》剛而無虐,而無傲。又《益
【遗余】剩馀;遗留。《后汉书·郭伋传》:“赐宅一区,及帷帐钱穀,以充其家,伋輒散与宗亲九族,无所遗餘。”唐元稹《唐南阳郡王赠某官碑文铭》:“十月十二日錡就擒,从乱者无遗餘。”元姚燧《颍州万户邸公神道碑》:“从战万里,清楚以吴,归抚其躯,矢石遗餘。”清焦袁熹《杂诗》:“旧业无遗餘,生意久夭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