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蜀琵琶逻逤槽,梨园旧谱郁轮袍

西蜀琵琶逻逤槽,梨园旧谱郁轮袍

诗句读音
西蜀琵琶逻逤槽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
拼音: xī shǔpí páluó suòcáo
梨园旧谱郁轮袍平仄: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lí yuánjiùpǔyù lún páo

西蜀琵琶逻逤槽,梨园旧谱郁轮袍释义

【西蜀】川省。古为蜀地,因在西方,故称“西蜀”。唐杜甫《诸将》诗之五:“西蜀地形天下险,安危须仗出羣材。”元揭傒斯《云锦溪棹歌》:“西蜀锦江那得似,西湖緑水更须怜。”典

【琵琶】乐器。初名批把,见《释名·释乐器》。此类乐器原流行于波斯、阿拉伯等地,汉代传入我国。后经改造,圆体修颈,有四弦、十二柱,俗称“秦汉子”。一说,我国秦末,百姓苦长城之役,弦鼗而鼓之,琵琶即始于此。(见晋傅玄《〈琵琶赋〉序》。)南北朝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我国,四弦,腹呈半梨形,颈上有四柱,横抱怀中,用拨子弹奏,即现今琵琶的前身。唐宋以来经不断改进,柱位逐渐增多,改横抱为竖抱,废拨子,改用手指弹奏。现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,通常称四相十三品,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;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,技法丰富,成为重要的民族独奏乐

【逻逤】逻娑”。典

【梨园】园”。1.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。《新唐书·礼乐志十二》:“玄宗既知音律,又酷爱法曲,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园,声有误音,帝必觉而正之,号‘皇帝梨园弟子’。宫女数百,亦为梨园弟子,居宜春北院。”唐杜甫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》序:“自高头宜春、梨园二伎坊内人,洎外供奉,晓是舞者,圣文神武皇帝初,公孙一人而已。”唐薛用弱《集异记·王之涣》:“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,登楼会讌。”明高启《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》诗:“梨园散尽宫槐落,天子愁多内宴稀。”2.因唐玄宗时于梨园教习艺人,后以“梨园”泛指戏班或

【旧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巨救切《正韻》巨又切,音柩。《說文》鴟舊,舊留也。《徐曰》卽怪鴟也。又《廣韻》故也。《增韻》對新之稱。《詩·豳風》其新孔嘉,其舊如之何。《左傳·僖二十八年》輿人誦,原田每每,舍其舊,而新是謀。《公羊傳·莊二十九年》新延廄者何。修舊也。又久也。《詩·大雅》於乎小子,告爾舊止。《箋》舊,久也。又《韻會》昔也,老宿也。又姓。漢上黨太守舊彊。又與柩同。《金史·蔡珪傳》燕靈王舊。舊,古柩字通用。又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巨九切,音臼。義同。又《集韻》許尤切,音休。與鵂同。又《韻補》叶巨己切,音技。《

【谱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博古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彼五切,音補。《說文》籍錄也。《廣雅》牒也。《玉篇》屬也。《釋名》布也,布列見其事也。《文心雕龍》總領黎庶,則有譜籍簿錄。譜者,普也。註序世統事資周普,鄭氏譜詩,蓋取乎此。《詩序》以立斯譜。《孔疏》譜亦是序類。避子夏序名,以其列諸侯世及詩之次,故名譜也。《史記·三代世表》自殷以前,諸侯不可得而譜。《前漢·劉歆傳》歆著《三統歷譜》。《舊唐書·經籍志》譜系以紀世族繼序。又《集韻》或作諩。《春秋序》譜第。《註》譜,本又作諩。 《說文》本作。

【郁轮袍】古曲名。相传为唐王维所作。维未冠而有文名,又精音律,妙能琵琶,为岐王所重。维方将应举,求王庇借。王遂引至公主第,使为伶人。维奏新曲号《郁轮袍》,为公主所激赏,乃为之说项,维遂得高中。事见唐薛用弱《集异记》。宋苏轼《宋叔达家听琵琶》诗:“新曲翻从《玉连琐》,旧声终爱《鬱轮袍》。”宋张孝祥《鹧鸪天》词:“《鬱轮袍》曲惭新奏,风送银弯犯斗槎。”清缪慧远《有感》诗:“紫塞重弹《白翎雀》,金门竞奏《鬱轮袍》。”2.杂剧名。明王衡作。敷衍王维的故事。3.琵琶套曲《霸王卸甲》的别名。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