袖手垂鞭出帝闉,万花栏马舞新春

袖手垂鞭出帝闉,万花栏马舞新春

诗句读音
万花栏马舞新春平仄: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wàn|mòhuālánmǎ3xīn chūn
袖手垂鞭出帝闉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仄
拼音: xiù shǒuchuíbiānchūdì yīn

袖手垂鞭出帝闉,万花栏马舞新春释义

【万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同萬。又三字姓。西魏有柱國万紐于謹。又《廣韻》莫北切《集韻》密北切。万俟,複姓。俟音其,今讀木其。北齊特進万俟普。(萬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無販切,音蔓。《說文》蟲也。《埤雅》蜂一名萬。蓋蜂類衆多,動以萬計。又數名。《易·乾象》萬國咸寧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紀于一,協于十,長于百,大于千,衍于萬。又舞名。《詩·邶風》方將萬舞。《疏》萬者,舞之總名。《大戴禮·夏小正》萬也者,干戚舞也。《韻會》湯武以萬人得天下,故干舞稱萬舞。又州名。《寰宇記》漢巴東郡,後唐貞觀曰萬州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萬

【花】〔古文〕蘤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呼瓜切,音譁。《正字通》草木之葩也。《歐陽修·花品序》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,稱牡丹則直曰花。又地名。《廣州志》南海縣有花田。又姓。唐有花驚定。《杜甫詩》成都猛將有花卿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宋有尚書郞花尹。又《韻補》音訶。《棗據詩》延首觀神州,廻晴盻曲阿。芳林挺修榦,一歲再三花。 《說文》本作華。榮也。从艸,鄭氏曰:,象華葉垂敷之形,亏象蔕萼也。《唐韻古音》按花字,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,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,或是後人攺易。唯《後漢書·李諧·述身賦》曰:樹先春而動色,草迎歲而發花。

【栏】《唐韻》落干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郞干切,音攔。《玉篇》木欄也。謂階際木句欄。《段國沙州記》吐谷渾於河上作橋,句欄甚嚴飾。句欄之名始此。又牛圈曰欄,與蘭通。《前漢·王莽傳》與牛馬同蘭。又與闌通。《開元遺事》沉香亭牡丹,以百寶爲闌。又《集韻》郞甸切,音練。木名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氏湅帛,以欄爲灰。《鄭註》以欄木之灰漸釋其帛也。又《集韻》來圈切,音攣。木名。

【马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莫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母下切,麻上聲。《說文》怒也,武也。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。《玉篇》黃帝臣相乗馬。馬,武獸也,怒也。《正韻》乗畜。生於午,稟火氣。火不能生木,故馬有肝無膽。膽,木之精氣也。木臓不足,故食其肝者死。《易·說卦傳》乾爲馬。《疏》乾象天,天行健,故爲馬。《春秋·說題辭》地精爲馬。《春秋·考异記》地生月精爲馬。月數十二,故馬十二月而生。《周禮·夏官·馬質》掌質馬,馬量三物,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,皆有物賈。又《校人》掌王馬,辨六馬之屬。凡大祭祀,朝觐,會同,毛馬而頒之。

【舞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文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罔甫切《正韻》罔古切,音武。《說文》舞樂也。《玉篇》足相背也。《周禮·春官·樂師》凡舞,有帗舞,有羽舞,有皇舞,有旄舞,有干舞,有人舞。《左傳·隱五年》夫舞,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軍中無以爲樂,請以劒舞。又鍾體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·鳧氏》銑閒謂之于,于上謂之鼓,鼓上謂之鉦,鉦上謂之舞。《註》此四名者,鍾體也。又變弄也。《前漢·張湯傳》舞文巧詆。《又》舞知以御人。又官名。《周禮·地官》有舞師。又地名。《戰國策》秦繞舞陽之北,以東臨許,則南國必危矣。《前漢

【新春】农历元旦以后的一、二十天。北周王褒《别陆子云》诗:“细柳发新春,沧波不可望。”宋苏轼《次韵孙职方苍梧山》:“闻道新春恣游览,羡君平地作飞仙。”《书影》卷八引清葛一龙《客中立春》诗:“四日新年一日春,新春还是旧年人。”冰心《寄小读者》二二:“等到年终时节,我拟请他到中国一行,代我贺我母亲新春之喜。”

【袖手】藏手于袖。表示闲逸的神态。唐韩愈《石鼎联句》序:“道士哑然笑曰:‘子诗如是而已乎?’即袖手耸肩,倚北墻坐。”元无名氏《村乐堂》第一折:“没揣的两鬢秋,争如我便修身闲袖手。”清曹寅《贺新郎·又昭序皇和词甚美五迭前韵》词:“此目枫亭闲袖手,瞥一双游刃腾空怕。擣虀具,且高掛。”2.藏手于袖。谓不能或不欲参与其事。《晋书·庾敳传》:“参东海王越太傅军事,转军諮祭酒。时越府多雋异,敳在其中,常自袖手。”宋陆游《书愤》诗之二:“关河自古无穷事,谁料如今袖手看。”明李介《天香阁随笔》卷一:“予谢曰:‘吾幸获同舟,公等努

【垂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是爲切,音甀。自上縋下。《易·大傳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。《詩·小雅》垂帶而厲。又布也。《後漢·鄧禹傳》垂功名於竹帛。又同陲。堂之盡處近階者。《書·顧命》一人冕執戣,立于東垂。一人冕執瞿,立于西垂。《史記·袁盎傳》臣閒千金之子,坐不垂堂。又邊垂。《左傳·成十三年》虔劉我邊垂。《前漢·谷永傳》方今四垂宴然。又地名。《春秋·隱八年》宋公衞侯遇于垂。《註》垂,衞地,濟隂句陽縣東北有垂亭。《宣八年》仲遂卒于垂。《註》齊地。又《集韻》馳僞切,音縋。鄉名。在縣。又《集韻》樹僞切《正韻》殊僞切

【鞭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連切,音編。《說文》本作。驅也。《玉篇》笞也。馬箠也。《書·舜典》鞭作官。《傳》以鞭爲治官之。《左傳·僖二十三年》左執鞭弭,右屬櫜鞬。《禮·曲禮》乗路馬,必朝服載鞭策,不敢授綏。《周禮·地官·司市》凡市入,則胥執鞭度守門。《史記·三皇紀》以赤鞭鞭草木。漢典考證:〔《周禮·地官·司市》凡市入,則胥吏執鞭度守門。〕 謹照原文省吏字。 考證:〔《周禮·地官·司市》凡市入,則胥吏執鞭度守門。〕 謹照原文省吏字。

【出】《唐韻》赤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尺律切,春入聲。《說文》進也。《廣韻》見也,遠也。《增韻》出入也,吐也,寫也。又生也。《爾雅·釋訓》男子謂姊妹之子爲出。《左傳·成十三年》康公,我之自出。《註》秦康公,晉之甥也。又《周禮·秋官·大司》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。《註》出謂越獄逃亡也。又《增韻》斥也。《正韻》亦作黜絀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尺類切《正韻》蚩瑞切,推去聲。自中而外也。又《正韻》凡物自出,則入聲。非自出而出之,則去聲。然亦有互用者。又叶尺僞切,吹去聲。《詩·小雅》匪舌是出,維躬是瘁。又叶敕律切

【帝闉】京都的城门。亦泛指京城。宋苏轼《用前韵再和孙志举》:“洒扫古玉局,香火通帝闉。”王闿运《上征赋》:“诵《鱼藻》于在镐,乃肃容于帝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