犀象本安山海远,楩楠岂愿栋梁材
| 诗句 | 读音 |
|---|---|
| 犀象本安山海远 | 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拼音: xī xiàngběnānshān hǎiyuǎn|yuàn |
| 楩楠岂愿栋梁材 | 平仄: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pián nánqǐ|kǎiyuàndòng liáng cái |
犀象本安山海远,楩楠岂愿栋梁材释义
【犀象】犀牛和象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﹝周公﹞驱虎豹犀象而远之。”晋左思《蜀都赋》:“孔翠羣翔,犀象竞驰。”宋陆游《玉局观拜东坡先生海外画像》诗:“气力倒犀象,律吕谐鸞凤。”《说岳全传》第十一回:“凡剑之利者,水断蛟龙,陆剸犀象。”2.犀角和象牙。秦李斯《上书秦始皇》:“夜光之璧,不饰朝廷,犀象之器,不为玩好。”《文选·张衡<东京赋>》:“贱犀象,简珠玉。”吕延济注:“犀象,牙角也。”唐李肇《唐国史补》卷上:“李汧公勉为岭南节度使,罢镇。行到石门停舟,悉搜家人犀象,投于江中而去。”典
【安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寒切,案平聲。《說文》靜也,从女,在宀下。《廣韻》徐也,止也。《書·堯典》欽明文思安安。《註》安安,自然性之也。《益稷》安汝止。《註》謂止於至善也。又寧也,定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在知人,在安民。《齊語》其心安焉,不見異物而遷焉。又危之對也。《前漢·賈誼傳》置之安處則安,置之危處則危。又佚樂也。《禮·表記》君子莊敬日强,安肆日偸。《左傳·僖二十三年》懷與安實敗名。又《諡法》和好不爭曰安。又何也。《禮·檀弓》吾將安仰。《楚辭·天問》九天之際,安放安屬。又與焉同。《正字通》安之於
【山海】1.山与海。《史记·吴王濞列传论》:“﹝吴王﹞能薄赋歛,使其众,以擅山海利。”晋卢谌《赠刘琨》诗:“每凭山海,庶覿高深。”宋曾巩《管榷》:“自此山海之入,征榷之筭,古禁之尚疏者皆密焉。”清纳兰性德《一络索·长城》词:“山海几经翻覆,女墙斜矗。看来费尽祖龙心,毕竟为谁家筑。”2.喻指荒远偏僻之处。晋袁宏《后汉纪·献帝纪四》:“且兵革之兴,外患众矣,微将远蹈山海,以求免乎!”微,袁微,《三国志·魏志·袁涣传》作“袁徽”。《南史·隐逸传上·渔父》:“僕山海狂人,不达世务,未辨贱贫,无论荣贵。”唐元结《系乐府·古
【远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雲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雨阮切,爰上聲。《說文》遼也。《廣韻》遙遠也。《正韻》指遠近定體也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于願切《正韻》于怨切,爰去聲。《正韻》遠之也。遠近之遠上聲,如《詩》其人則遠之類。遠離之遠去聲,如《論語》敬鬼神而遠之之類是也。又叶于員切,音淵。《詩·小雅》爾之遠矣,民胥然矣。 俗作逺。
【楩楠】亦作“楩枏”。亦作“楩柟”。1.黄楩木与楠木。皆大木。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:“伐楩枏豫章而剖棃之,或为棺椁,或为柱梁。”宋陈翥《桐谱·器用》:“古今匠民,为小大之器,度而用之,其可贵者,则必云乌椑、白杨……楩楠、松柏、椅棐之类。”赵光荣《里湖纪游》诗:“楩楠挺且直,松柏参成行。”2.大材,栋梁之材。唐陆龟蒙《京口与友生话别》诗:“宗溟虽甽澮,成厦必楩柟。”宋王安石《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》之二:“功名苟不谐,廊庙等閭阎,况乃抡椽杙,其谁辨楩柟。”明徐渭《吴宣府新膺总督》诗:“邸报初翻数叶藤,栋梁今喜楩柟胜。”
【岂】《廣韻》袪俙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去幾切,音。《說文》還師振旅樂也。又欲也,登也。《徐曰》今借此爲語詞。《玉篇》安也,焉也。《廣韻》曾也。《增韻》非然之辭。《書·五子之歌》怨豈在明。《詩·召南》豈不夙夜。《傳》豈不,言有是也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可亥切,音鎧。與凱愷通。軍勝之樂也。又樂也,和也。○按經傳凱歌、凱風、愷悌、樂愷皆借豈。古凱、愷、豈音義通,今分爲二。 《字彙》〈山下一〉从耑省。〈口下丷一〉从豆省。俗作山頭,非。《同文舉要》豈同剴,亦非。漢典考證:〔《說文》還師振樂也。〕 謹照原文振下增旅字。 考證:
【愿】《唐韻》魚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虞怨切,音願。《說文》謹也。又愨也,善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愿而恭。又與原通。《論語》鄕原,德之賊也。《朱傳》原,與愿同。又《集韻》愚袁切,音元。《周禮·秋官·大司》上愿糾暴。劉昌宗讀。
【栋梁材】大梁的木料。比喻堪当大任的人材。唐杜甫《双枫浦》诗:“自惊衰谢力,不道栋梁材。浪足浮纱帽,皮须截锦苔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十九回:“生死无二志,丈夫何壮哉!不从金石论,空负栋梁材。”清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一:“江西某太守将伐古树,有客题诗於树云:‘遥知此去栋梁材,无復清荫覆緑苔。’”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九章二:“我们对于青年应该让他们自由发展,就像培植树木一样,只要充分给予以阳光和养分,免受风害虫灾,它自会成为栋梁之材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