萱草忘忧,榴花含笑,庭院风光如再新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庭院风光如再新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:上平十七眞 拼音: tíng yuànfēng guāngrúzàixīn |
榴花含笑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拼音: liú huāhán xiào |
萱草忘忧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韵脚:去四十九宥 拼音: xuān cǎowàngyōu |
萱草忘忧,榴花含笑,庭院风光如再新释义
【庭院】院子,泛指院子。《南史·陶弘景传》:“﹝弘景﹞特爱松风,庭院皆植松。每闻其响,欣然为乐。”宋辛弃疾《满江红·暮春》词:“庭院静,空相忆。”清龚自珍《鹊桥仙·秦淮有访》词:“今朝不见,胜如重见,庭院暮寒时节。”
【风光】1.风以及草木上反射出的日光。《文选·谢朓<和徐都曹>》:“日华川上动,风光草际浮。”李周翰注:“风本无光,草上有光色,风吹动之,如风之有光也。”唐元稹《景申秋》诗之七:“雨柳枝枝弱,风光片片斜。”宋陈善《扪虱新话·评诗句可作画本》:“每咏其句,便如行孤山篱落间,风光物采来照映人,应接不暇也。”2.风景;景色。唐张渭《湖上对酒行》:“风光若此人不醉,参差辜负东园花。”宋苏轼《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·暴雨初晴楼上晚景之一》:“秋后风光雨后山,满城流水碧潺潺。”杨沫《青春之歌》第一部第三章:“﹝道静﹞随便
【再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作代切,音載。《說文》一舉而二也。从冓省。《徐曰》一言舉二也。《玉篇》兩也。《廣韻》重也,仍也。《書·禹謨》朕言不再。《禮·儒行》過言不再。《註》知過則改,故不再也。《左傳·僖五年》一之謂甚,其可再乎。又子例切,音祭。《楚辭·九章》背法度而心治兮,辟與此其無異。寧溘死而流亡兮,恐禍殃之有再。
【新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息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斯人切《正韻》斯鄰切,音辛。《說文》取木也。又《博雅》初也。《易·大畜》日新其德。《書·胤征》咸與惟新。《詩·豳風》其新孔嘉。《禮·月令》孟秋,農乃登穀,天子嘗新,先薦寢廟。又《唐書·禮樂志》正旦羣臣上千秋萬歲壽,制曰履新之慶。又姓。《晉語》新穆子。又複姓。《史記·魯仲連傳》新垣衍。《註》索隱曰:新垣,姓。衍,名也,爲梁將。又州名。漢屬合浦郡,梁立新州。又《詩·小雅》薄言采芑,于彼新田。《朱傳》田一歲曰葘,二歲曰新田。又《韻補》叶蘇前切。《道藏歌》終劫複始劫,愈覺靈顏
【榴花】1.石榴花。唐李商隐《茂陵》诗:“汉家天马出蒲梢,苜蓿榴花遍近郊。”元刘詵《和东坡四时词》之二:“槐影横阶午簟凉,榴花满地风帘静。”明孙仁孺《东郭记·郁陶思君尔》:“良人去久,没个人儿走,风吹榴花红欲剖,问道儿家知否?”2.据《南史·夷貊传上·扶南国》载,顿逊国有酒树似安石榴,采其花汁停瓮中,数日成酒。后以“榴花”雅称美酒。南朝梁元帝《刘生》诗:“榴花聊夜饮,竹叶解朝酲。”唐李峤《甘露殿侍宴应制》诗:“御筵陈桂醑,天酒酌榴花。”宋王安石《寄李士宁先生》诗:“渴愁如箭去年华,陶情满满倾榴花。”
【含笑】笑容。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周僕射雍容好仪形,诣王公,初下车,隐数人,王公含笑看之。”唐杜甫《丹青引》:“至尊含笑催赐金,圉人太僕皆惆悵。”《红楼梦》第四八回:“只见他(香菱)皱一回眉,又自己含笑一回。”张恨水《啼笑因缘》第二十回:“何丽娜含笑相迎,就给他斟了一杯茶,安下座位。”2.花名。宋欧阳修《归田录》卷一:“﹝丁晋公﹞晚年诗笔尤精,在海南篇咏尤多,如‘草解忘忧忧底事,花名含笑笑何人’,尤为人所传诵。”宋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·驾幸琼林苑》:“其花皆素馨、末莉、山丹、瑞香、含笑、射香等闽、广、
【萱草】1.植物名。俗称金针菜、黄花菜、多年生宿根草本,其根肥大。叶丛生,狭长,背面有棱脊。花漏斗状,橘黄色或桔红色,无香气,可作蔬菜,或供观赏。根可入药。古人以为种植此草,可以使人忘忧,因称忘忧草。汉蔡琰《胡笳十八拍》:“对萱草兮忧不忘,弹鸣琴兮情何伤。”唐万楚《五日观妓》诗:“眉黛夺将萱草色,红裙妒杀石榴花。”明张时彻《采葛篇》:“愿留枯根株,化作萱草枝。”2.借指母亲。明刘基《发安溪至青田戎事急不得留有感》诗:“朝原思脊令,夜船梦萱草。”明何景明《为李秀才寿母》诗:“梅花似白髮,萱草亦朱颜。”参见“萱堂”。
【忘】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武方切《正韻》無方切,音亡。《說文》不識也。《增韻》忽也。又遺也。《書·微子之命》予嘉乃德,曰篤不忘。謂不遺也。又《儀禮·士冠禮》壽考不忘。《註》長有令名,不忽然而遽盡也。又善忘,病也。《莊子·達生篇》氣下而不上,則使人善忘。又坐忘,無思慮也。《莊子·大宗師》回坐忘。又《廣韻》《正韻》巫放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無放切,音妄。《韻會》棄忘也。《增韻》遺忘也。《周禮·地官·司刺》三宥,一曰遺忘。又志不在也。《左傳·隱七年》鄭伯盟,歃如忘。《註》志不在于歃血也。又《韓愈·別竇司直詩》中盤進橙栗,投擲
【忧】《集韻》尤救切,音祐。《玉篇》心動也。◎按《說文》集韻皆訓不動,惟玉篇訓心動。从心从尤。似應玉篇爲是。(憂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於求切《正韻》於尤切。本作。今作憂。《說文》愁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思也。《疏》憂者。愁思也。《書·洪範》六極,三曰憂。又疾也。《禮·曲禮》某有負薪之憂。《註》憂或爲疾。又幽也。《易·乾卦》憂則違之。《註》謂時當幽隱也。又辱也。《易·繫辭》小人道憂也。又居喪曰憂。《書·說命》王宅憂。又孕病曰憂。《晉語》文王在母不憂。又人憂則頭低垂。《禮·曲禮》下于帶則憂。《註》憂則低也。